1928年6月15日,俞鸿儒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 共5张 俞鸿儒图册
1933年秋,俞鸿儒进入广丰县杉江中学附属小学读书。
1939年夏,俞鸿儒进入广丰三岩中学初中部。
1943年夏,俞鸿儒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升入高中部。
1946年6月—1949年6月,俞鸿儒在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本科学习。
1949年7月—1953年7月,俞鸿儒在大连工学院机械系本科学习[2] 。
1949年7月7日,俞鸿儒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4] 同年8月,俞鸿儒考取了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
1953年5月,俞鸿儒从大连工学院毕业;毕业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
1956年7月—1963年3,俞鸿儒在中国科学院攻读流体力学副博士研究生学位[2] 。
1958年2月,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激波管研究组组长。
1963年,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69年9月—1975年12月,随编制调整,俞鸿儒调入中国科学院空气动力研究中心工作。
1978年—1986年,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9年—1983年,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空气动力学研究室主任。
1984年—1987年,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1] 。
1986年4月起,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0年2月,俞鸿儒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气体动力学和气动物理联合实验室主任[2] 。
1991年11月,俞鸿儒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3] 。
2017年底前,俞鸿儒正式退休[4] 。
科研综述
俞鸿儒在中国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爆炸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致力于将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改善和革新与气体流动有关的生产工艺研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