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乔装"与"改扮"两个动宾结构复合构成,其中"乔"取"假托、伪装"义,"装"指服饰装扮,"改"强调人为改变,"扮"则聚焦外表形象的修饰[2] 。核心语义是通过外在形象的刻意改变达到隐藏真实身份的目的,属于无明显褒贬色彩的中性表达[1] 。
现代汉语书面语体系中,该成语最早完整形态见于1975年出版的《大刀记》,文中写道:'继章边说边打开包袱,取出化妆用品,给永生乔装改扮起来',此处通过人物装扮过程展现成语的实际应用场景[1] [2] 。清代石玉昆所著《三侠五义》虽未直接使用"乔装改扮"四字词组,但在第十四回描写展昭"改扮行装,潜入苗家集"、第一百二回记述白玉堂"改扮行装"等情节,已呈现成语的早期语言形态。
在日常语言运用中,该成语常见于国家安全领域的警示表述。如涉外安全文献中强调"每个国家都应严防他国乔装改扮的间谍与特务分子的渗透",通过成语揭示伪装行为的潜在危害。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作家常借该成语推动情节发展,《三侠五义》中侠客们通过改换装束执行侦察任务的过程,生动展现了成语的叙事功能。
"乔妆改扮"作为同义异形词保留了古汉语"妆"字的书写形式,与"乔装改扮"在语义层面完全等同[2] 。而'乔装打扮'虽结构相近,但更侧重装扮过程的动态性,与"改扮"强调结果性改变形成细微语义差异[1] 。需要区别的是'乔妆打扮'等仅表示日常装扮行为而不含伪装目的的成语[2] 。
在句子成分中可灵活承担多种语法功能:作谓语使用时如"侦探乔装改扮混入人群";作宾语时如"警方采取了乔装改扮的侦查手段";定语用法如"乔装改扮的特工人员";状语结构则如"他乔装改扮地通过了安检"。英语翻译对应使用"disguise oneself"短语,如"The spy disguised himself as a merchant"[1] 。
该成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由心生'的观念,认为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存在必然联系,因此通过改变外貌实现身份伪装具有特殊文化意涵[2] 。在武侠文学体系中,侠客通过乔装改扮践行'隐'的处世哲学。现代社会场景中,该成语的应用已延伸至网络安全领域的IP伪装、生物识别规避等技术隐喻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