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渗错觉
可见光(白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其光谱中各色光的波长是不同的,红色波长最长,紫色波长最短。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晶状体(类似透镜)时,聚集点并不完全在视网膜的一个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清晰度就有一定差别。长波长的暖色影像似焦距不准确,因此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似乎具有一种扩散性;短波长的冷色影像就比较清晰,似乎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人们在凝视红色的时候,时间长了会产生眩晕现象,景物形象模糊不清似有扩张运动的感觉,如果改看青色,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如果将红色与蓝色对照着看,由于色彩同时对比的作用,其面积错视现象就会更加明显。
另外,色彩的膨胀、收缩感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度有关。对于两个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圆形(一黑一白),由于人眼晶状体的“球面像差”物理原理,在明暗图形轮廓界限部分会发生对比加强的边界效应(马赫效应),凝视白圈稍久,便可发现白圈的边缘比中部更光亮些,同样黑圈外围的白色也比较明亮。因此在视觉上光亮物体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这种现象即为光渗。由光渗引起的感觉白圈扩大、黑圈缩小的错觉即为光渗错觉。 光渗错觉
⑴ 通电前的灯钨丝微细如发,通电后钨丝却粗大了许多,但透过乳白色的灯罩看灯丝仍然很细。这种现象一方面和钨丝受热膨胀有关,但主要是光渗作用造成的。
⑵ 歌德在《论颜色的科学》一文中指出:“两个圆点同样面积大小,在白色背景上的黑圆点比黑色背景上的白圆点要小1/5。”
⑶ 宽度相同的印花黑白条纹布,感觉上白条子总比黑条子宽;同样大小的黑白方格子布,白方格子要比黑方格略大一些。
⑷ 观看日出或日落时,在太阳接触地平线的位置,地平线上仿佛出现一个凹陷似的,这也是光渗作用而引起的视觉现象。
⑸ 《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早晨,日光斜射,通过大气层时折射角度大,色散现象明显,篮紫光波长短,折射后损失较多,红光折射角度小,损失少,因此早晨的日光呈现红色。而中午人们接受日光的直射,日光折射损失较小,呈现出白色。由于视觉适应造成的色彩错觉,红色对视觉有迫近和扩张的感觉,所以早晨的太阳显大;又因为早晨蓝紫光折射后,日光的能量减小较多,所以早晨的日光没有中午的温暖。
⑴ 据说法兰西国旗最初是由面积完全相等的红、白、蓝三色制成,但旗帜升到空中后给人的实际感觉是三色的面积并不相等(也是由于光渗原因给人们造成错觉),于是经过色彩专家进行专门研究,最后把三色的比例调整到红30%、白33%、蓝37%的比例时才感觉到面积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