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牂牁国地。
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地。
秦统一中国后,为巴郡汉阳县属地。[57] 共2张 郊区风光
汉代,中央王朝派使者通往六盘水境内,设立郡县,市境内分属牂牁郡夜郎县、宛温县、平夷县和犍为郡汉阳县、存鄢县,郡县设立后,驻军推行屯田政策,东汉以后,屯田制逐渐被瓦解。
三国时期,市境内分属“南中”的牂牁郡平夷县和兴古郡宛温县。
魏,分属牂牁郡平夷县和兴左郡宛温县。
晋朝,属牂牁平夷县和兴左郡宛温县。
隋朝,改郡为州。
唐朝,承隋制,市境内南为盘州地,北为汤望州地。中央王朝为了通过土官实施对其地的间接统治,二州为羁縻州。
宋朝,中央王朝对土酋封以王号,借助土酋力量对抗南诏和大理国。今市境内作为缓冲地带,南为于矢部地(自杞国),东北为牂牁国(后称罗甸国),北为罗氏鬼国,这三个藩国均为少数民族政权。
元朝,于矢部地(自杞国)名为于矢万户,后改为普安路总管府;罗殿国名为普定万户,后改为普定府;罗氏鬼国名为八番顺元宣慰司。二府一司任用“蛮夷官”,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在其领土上仍然“世有其土,世长其民”。
明朝,改土归流,普安路总府改为普安州(明永乐十三年即1415年)设流官知州,普定府改为西堡官司,八番顺元宣慰司改为贵州(水西)宣慰司。
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基本结束,北设水城厅,东设郎岱厅,南设普安州(厅)。
民国时期,置水城县、盘县、郎岱县。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城县、盘县、郎岱县的建制没有什么变化。
1964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精神,经过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等部门调查对比,1964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并决定在贵州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时属安顺地区)、盘县(时属安顺地区后属兴义地区)、水城(时属毕节地区)三县境内建立三线建设的重点煤炭基地,设立三个相应的矿区分别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