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原指古代官员礼帽[1] ,引申为体面表象;"堂皇"形容气势宏大。组合后描述看似庄重严肃,实则缺乏实质内容的行为或言辞。
语法属性:主谓式短语固化形成的四字格成语
句法功能:可充当主语(如"冠冕堂皇掩盖不了真相")、宾语(如"摆出冠冕堂皇")、定语(如"冠冕堂皇的说辞")
最早见于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四回:"他自己也就把那回身就抱的旖旎风情藏起来,换一幅冠冕堂皇的面目了"[1] 。该小说通过角色言行反差,奠定成语的表里不一语义基调。
典型例句:
"某些国际会议往往充斥着冠冕堂皇的空话"
"这些冠冕堂皇的承诺从未真正落实"[1]
使用语境:多用于批判政治宣言、商业宣传、社交辞令等场景
感情色彩:常规语境含贬义,特殊文体中可转中性描述正式场合
与"堂而皇之"的主要差异:
语义重心:"冠冕堂皇"强调表象的仪式感,"堂而皇之"侧重行为的公然性
批判维度:前者着重内外反差,后者揭露隐蔽动机
语体特征:"冠冕堂皇"多用于书面语,"堂而皇之"口语化程度更高
作为古代服饰文化的语言化石:
"冠冕"承载礼制符号:《周礼》记载不同官阶对应特定冠冕形制,使其成为权力象征
语义转化路径:从具体服饰发展为"表面庄重"的隐喻,反映汉语"借物喻理"的构词特征
价值判断延续:成语延续传统文化中对"言行一致"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