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战剂(chemical warfare agents, CWAs)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一般应具备下列特点:毒性强、作用快、毒效持久、杀伤途径多、杀伤范围广、不易发现、防护和救治困难、容易生产、性质稳定、便于贮存,是制造素有“穷国原子弹”之称化学武器基本原料,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价格低廉的神经性毒剂(一种典型的化学战剂)是最大的威胁。[1]
根据CWA的性质、作用原现及战术目的,化学战剂可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如按战术用途分类可分致死性毒剂、致伤性毒剂、失能性毒剂、扰乱性毒剂和牵制性毒剂;按作用快慢可分速效性毒剂和非速效性毒剂。以下主要介绍临床(或毒理作用)分类和持久性分类。
(一)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s)
这是现今毒性最强的一类化学战剂。人员中毒后迅速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而得名。主要代表有沙林、塔崩、梭曼和VX,它们都是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因含磷,又称含磷毒剂。
(二)糜烂性毒剂(blister agents)
又称起疱剂(vesicants),能引起皮肤、眼、呼吸道等局部损伤;吸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主要代表有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氏剂。
(三)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 agents)
主要代表有氢氰酸、氯化氰。经呼吸道吸入后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破坏细胞呼吸功能,导致组织缺氧。高浓度吸入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死亡极快。
(四)窒息性毒剂(choking gases ,asphyxiants)
又称肺刺激剂(lung irritants)。主要损伤呼吸系统,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肿,导致缺氧和窒息。如光气、双光气以及氯气、氯化苦等。
(五)失能性毒剂(incapacitating agents ,incapacitants)
这类毒剂种类繁多。美军装备的主要是毕兹(BZ)。它可以引起思维、情感和运动机能障碍,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能力。
(六)刺激剂(irritants)
这类毒剂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痛、流泪、喷嚏和胸痛等。主要代表有苯氯乙酮、亚当氏剂、CS和CR。外军常用来骚扰对方军事行动,并用作“抗暴”剂,仍有装备。我军不列为化学战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