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西汉·戴圣编《礼记·曲礼上》)[1]

“博闻强识”这一成语最早出自于此。

魏文帝曹丕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政权修好,恢复在西域的机构设置。此外,他在选才用人方面采纳尚书令陈群拟定的九品中正制,将士人分为九品,定出“品状”以供吏部选用,消除了“乡举里选”的一些弊端,使汉末以来被地方势力控制的选举权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中央。

曹丕自幼随父亲曹操南征北讨,弓马娴熟,精于击剑。同时,他酷爱读书,即使在军旅中也手不释卷,年纪稍大一点已读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言。

由于聪慧过人,曹丕少年时读过的书都能熟记于胸,故而博古通今,曾被举荐为秀才,但没有去应荐。曹丕爱好文学创作,八岁就写文章,年轻时一度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创作诗词歌赋近百篇。与其父曹操和弟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由于曹丕的才能,故史书评价魏文帝:“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3]

博闻强识是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如果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很难担负起来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重任。要改变这一窘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视野、才能和气质。读书有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是第三境。自古以来,读书人为这三种境界执着毕生,追求不止,终有建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今中外喜好读书,博闻强识者比比皆是: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张广厚“吃书”,这些对书“痴迷”的先贤,最终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用有所益。人们在拥有更加宽阔舞台的同时,也面临风云变幻的形势,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必须重读书﹑勤读书、善读书;必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达到知行合一;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学,学以致用,真正把汲取的知识营养转化为更加科学的决策力、更加强劲的执行力,更加有效的操作力。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此乃读书之关键。[4]

“博闻强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多含褒义。多用于书面语。也说“博闻强志”“博闻强记”“强记博闻”等。[2] [3]

刚刚查询:博闻强识 可应用 秦始皇陵 理论基础 一排排 北极光 气象观测 数理逻辑 渊井镝 氯化氢 blogger Alizadeh 元赵孟頫谢幼舆丘壑图 Testament 地域性 淡紫色 Xerox PARC 体检化验 洪荒血祖 柏油路 长棍 手指画 党参淮山焖猪肝 漂荡 小两口 积劳成疾 桌面工具 芭比娃娃 美术师 闽南地区 千真万确 二等功 农场水果连连看1 海藻类 时效性 Уͨ 淮安市 LMX理论 孙佳美 守护者 新安江 自主神经 智效和 草创时期 光触媒绢花 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技术装备 习以为常 强制性 显微图 救护所 反义词 着眼点 push-pull 五度相生律 言无不尽 生机盎然 教科书 结论性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 宾夕法尼亚洲 黄金脑神之谜题 民勤县 水轮发电机组 美不胜收 一片丹心 居全国首位 Streckeisen 兰州东教场 彩墨画 教练员 孙端镇 Uncountable 系列剧 实践证明 苔藓植物 苏俄航空母舰史 低速度 classical SQR-19战术拖曳线列阵声纳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5 haodianxin 百科 消耗时间:0.283秒 内存2.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