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满天下"由"名""满""天下"三个语素构成,其中"名"指声誉,"满"表示遍及,"天下"代指广泛范围,整体表达声誉传遍全国的核心语义。该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归类为褒义成语,主要用于形容个人或团体取得的极高社会声望[2] 。
战国时期《管子·白心》中记载:"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该成语的明确记载。北宋时期,苏轼在《上梅直讲书》中写下"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的评述,展现出成语在文人评价体系中的实际运用。元代脱脱所著《宋史》中记载有"欧阳修名满天下"的表述,进一步印证了该成语在历史文献中的延续性应用。
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承担两种语法功能:
作谓语:如"李院士科研成果丰硕,早已名满天下"[2]
作定语:如"名满天下的敦煌艺术展即将开幕"
在语用层面需注意:
常与"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等褒义表述搭配使用
避免与"徒有虚名""名不副实"等贬义成语混用[2]
与"名闻天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地域范围:"名满"强调覆盖的完整性
感情色彩:"名满天下"常带有赞誉色彩,"名闻天下"多为中性描述[1]
结构特征:"满"体现程度极限,"闻"侧重传播过程
与"名扬四海"的主要区别:
空间维度:"天下"指代国家范围[2]
使用频率:在当代媒体中"名满天下"使用场景更趋国际化
该成语在近现代文学创作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作家高阳在《胡雪岩全传》中以"名闻天下的古淮阴"指代韩信,展现了成语在历史小说中的修辞功能。在跨文化传播中,该成语常被翻译为"be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典型语言符号[1] 。
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成语,其教学要点包括:
汉字书写:注意"满"字的左右结构及笔顺[2]
典故记忆:结合苏轼书信与《管子·白心》原文进行双维度解析
易错点警示:区别于"名噪一时"等时效性较强的成语
在成语接龙游戏中,常以"下"字接续"下笔成章"等成语,作为语言拓展训练素材[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该成语列入第四学段(7-9年级)需掌握的300个成语名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