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是典型的南向流向河流,随着河流由北向南的流动,所经流域,几乎包括了世界上除戈壁和沙漠以外的所有自然景观和气候类型。在人文社会方面,流域区为多民族集聚地区,仅云南段流域内就分布有傣族、白族、布依族、彝族等16个少数民族,而且其中的傣族、布依族、独龙族均为跨境民族。各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各具特色,并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背境融为一体。[4]
各种资料上记载的关于澜沧江的源头有十几种说法,而以不同源头为起点的河流长度也有多种,估测的长度从4200公里到最长4880公里不等。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的扎纳日根山脉,查加日玛峰(藏语,意为“多彩的山”)南坡,莫云滩深处的扎阿曲,位于东经94°41′44″、北纬33°42′31″、海拔5224米的拉赛贡玛的功德木扎山上,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境内。[5] 澜沧江
遥感专家刘少创探测的结果是,澜沧江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标是东经94度40分52秒,北纬33度45分48秒。从这里算起,澜沧江(湄公河)的长度是4909公里。[5]
青海省内干流长444.1公里,省内流域河流总长2055.2公里,流域面积3748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7亿立方米,[2] 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条。主要支流有子曲和解曲等。杂曲(藏语,意为“水流众多”)南流入西藏自治区,出省境处年均流量148立方米/秒,省内天然落差1544米。[5]
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乱,湖沼密布。杂曲河流经的地区有险滩、深谷、原始林区、平川,这里地形复杂,冰峰高耸,沼泽遍布,景致万千。[5]
澜沧江源区气候,具有寒冷、干燥、风大、辐射强、冷季漫长、无绝对无霜期等特点。年平均气温一般在6.0℃~-4.0℃之间,但大部分地区在0℃以下,降水空间分自有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东部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西部年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年内降水分布具有冷季少,暖季多的特点。[5]
(1)河源区地貌特征
河源区指青海杂多县城以上的流域地区。该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属高原草甸区。主要地貌类型有:[3] 河谷平原、高山和冰川。河谷平原指干、支流两边的河谷,平均海拔4500米,其特点是地面平坦,相对高差不大,地面坡度小于10度,河谷平均分布有沼泽地。高山是河源区的主要地貌类型。高山的海拔高度为4500~5800米。按地面起伏的不同可分为高海拔丘陵(起伏小于200米)、小起伏山(起伏在200~500米)、中起伏高山(起伏在500~1000米)和大起伏高山(起伏大于1000米)。这些不同起伏的高山与河谷相间分布。冰川在河源区的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北部边界区海拔5500米以上的大起伏高山上。这些冰川基本上属山谷冰川。[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