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要的器乐曲主要有唢呐曲和民间乐班演奏曲两种。白族唢呐曲有《栽秧调》、《龙上天》、《耍虎调》、《过山箐》、《哑子哭娘》。《蜜蜂过江》、《大摆队伍》、《小开门》等100多首,表演 时,配以各种敲击乐。彝族唢呐曲有“喜调”和“忧调”两种,各有曲调多种,吹奏时,视情况进行变换。
早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就记有:“少年子弟幕夜游于闾苍,吹葫芦笙和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又记:“击铜鼓送丧,哭声如歌而不哀”。这类古代的民歌,逐渐发展、丰富,为白族人民所喜爱。今天,白族老幼男女皆言唱的《白族调》、《对口山歌》、《小调》,还常以树叶、口弦、竹笛、月琴相伴,风格各异,有的高亢清越,有的深沉凝重,有的活泼跳悦,有的音节短促,这些民歌,悠悠长声,此起彼落,清新迷人。常用乐器有唢呐等。
器乐曲从曲名、曲式结构、演奏方式等等方面来看都是各种各样的。但它基本上又可分为三大类:
A. 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
B. 室内乐和交响音乐;
C. 单声音乐和多声音乐。多声音乐中又可分为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以上各种类型,也是音乐作品的各种体裁,是各有特点的。此外还有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之分等,前面已介绍过不再重述。
1.【无标题音乐】这类器乐作品没有指示乐曲具体内容的文字标题,而只用曲式名称如:“奏鸣曲”、“赋格”、“变奏曲”等作为曲名,或用乐器体裁名称如:“前奏曲”、“练习曲”、“小步舞曲”等作为曲名。由于同名的乐曲很多,为了有所区别,就加上乐曲的开始调名,例如"C大调奏鸣曲"、"e小调交响曲",或者再加上作者创作此种体裁的作品的编号,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肖邦的《夜曲--作品第九号之二》等。
无标题音乐在创作时,没有用音乐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意图,而只求通过音乐艺术来抒发某种主观情绪,表现某种精神意境,甚至主要着重音乐艺术本身的音响美和形式美的追求与体裁风格特征的体现。因之很难加上名副其实的文字标题。有的作者不愿借助于文字标题来说明乐曲的内容,而只希望欣赏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所以只以曲式名称或音乐体裁的名称作为曲名,而不设标题。
2.【标题音乐】是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其渊源可上溯至十六世纪以前。十九世纪上半叶标题音乐因欧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盛行。标题音乐的名称也于此时产生。重要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等。
标题音乐比起无标题音乐来,由于它的表现力的尖锐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更易于被广大群众所了解,因此它在器乐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室内乐】原指西欧宫廷贵族中演奏、演唱的世俗音乐,以区别于教堂音乐及歌剧音乐。十六世纪初发源于意大利,如“室内奏鸣曲”、“室内康塔塔”等。十八世纪末叶以后,室内乐是指由少数人演奏、演唱并为少数人所欣赏的音乐。现今,多指各种重奏曲(有时也包括独奏曲),使用少数乐器伴奏的独唱、重唱曲等。室内乐的演奏者,需具备独奏的技巧,同时要有同别人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