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四十一都"在南安县延续使用超过五百年。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年),南安县将宋代乡里制改为四十六都建制,其中第四十一都辖今水头镇与石井苏内地区。该建制经明清两代沿用,至民国初年废止。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广东平远县以"四十一"纪年命名建县,取福建武平与江西安远两地首字组合而成,承载平息匪患的历史记忆[1] 。这种以皇帝年号命名行政区的方式,在明代南方边疆地区具有典型性。
溧水县"四十一"系列地名具有显著交通属性。白马桥作为"四十一"序列重要节点,地处东庐山与芳山曹山之间的古驿道,既是唐代白马驿遗址,又是宜兴、溧阳通往南京的必经之路。清代县志记载其方位为"县东南四十里",与编号形成地理对应。
崇明岛新河镇"四十一"对应挑皮港河道,位于小溟界河北岸。该河道在20世纪中期仍承担航运功能,后因水利工程改造逐渐废弃。现存《新河镇志》记载其河床遗迹最宽处达12米[2] 。
乐山"四十一"编号考证显示多重命名逻辑:里仁街得名于《论语》"里仁为美"的儒家理念,1944年地图标注时已采用序列编号。而溧水北庄头村的"四十一"编号,源自1980年代地名普查时的系统编码,与该村汤氏家族南唐改姓历史形成古今对照。
南安"四十一都"名称包含数字方位学特征,据《南安县志》记载,该都辖域东界以"四"数表广阔,西界以"一"数表起始,体现古代行政区划命名中的数理文化。
白马桥区域现存明代《重修白马桥碑记》,记载正德年间(1506-1521年)桥梁重修工程,碑文中"驿传星驰"描述印证其交通枢纽地位。里仁街民国时期的豆腐合作社遗址与王家院子西式牌坊,构成工商业遗产与建筑遗产的双重文化价值。
平远县名中的"四十一"元素,在清乾隆《嘉应州志》中被特别标注为"肇基之年",该纪年命名方式成为研究明代边疆治理的重要物证。现存平远老县城南门石刻"嘉靖壬戌"(1562年干支纪年)与该地名义项形成互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