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核,又称基底神经节,是大脑半球髓质内一些核团的总称,由尾状核、壳、苍白球(合称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核组成。纹状体与丘脑底核黑质一起构成皮质下调节运动的回路。与大脑皮质和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3]
基底核的外形尾状核呈弓状,膨大的前部为头位于背侧丘脑的前端,尾状核体贴靠背侧丘脑的背外侧缘,尾部细长,弯行向前伸入颞叶,末端接连杏仁核。壳和苍白球合称豆状核,豆状核在水平或额状切面上都呈楔形,宽隆的基部朝外,尖端朝内,它借外侧髓板分为内侧的苍白球和外侧的壳,苍白球又借内侧髓板分为内侧、外侧苍白球。尾状核与壳在进化上较新且具有相似的功能上联系,因此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发生较早,称旧纹状体。屏状核是岛叶皮质与壳之间的薄层灰质它的内侧与壳相隔的白质称为外囊,外侧与岛叶皮质相隔的白质称最外囊,屏状核与大脑皮质有往返纤维联系。丘脑底核黑质红核等与纹状体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都属于锥体外系统,或包括在基底核的概念之中[3] 。 基底核
从大脑皮质的运动区传出的信息经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后再返回大脑皮质的运动区,从而保持肌肉紧张,控制不随意肌的运动,并与小脑一起保证运动的流畅。[4]
基底核中最大的神经核,其中壳和尾状核两个部分被称为新纹状体。虽然从系统发育学来看,出现较早的苍白球(旧纹状体)也被算作纹状体的一部分,但是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一般我们所说的纹状体特指新纹状体。纹状体的功能与运动机能以及快乐等意识的产生有关。[4] 基底核纹状体
豆状核是苍白球和壳的总称,位于丘脑外侧,以内囊(由新皮质和丘脑发出的轴突纤维束)与丘脑相隔,是圆锥状的灰质,能够无意识地控制和调节骨骼肌的运动与紧张。原本苍白球和壳是一体的,但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渐被内包分成了两个部分。[4]
与尾状核一起构成纹状体,同时又和被包在内的苍白球一同构成豆状核。[4]
豆状核中颜色较亮的灰质部分可以分为内侧部(GPi)和外侧部(GPe)两部分。内侧部和外侧部都可以使GABA发挥作用,并与运动功能的实现有关。除此之外,还和决定意志等神经过程有关联。[4]
位于侧脑室周围,呈“刀”形。头端为膨大的核头,而核体与尾部较细,与学习和记忆等功能有关。[4]
能够在进行运动时对动作进行细微的调整。受苍白球外侧部抑制作用的同时,能够向苍白球外侧部、苍白球内侧部、黑质网状部传输兴奋刺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