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进入壮年期后,原始沉积层面被侵蚀殆尽,形成密集的峡谷网络和孤立峰林[3] 。该阶段呈现三大标志性特征:
河谷切割深度达到岩层极限,发育幽深巷谷与一线天景观[3]
崩塌作用形成高达55°以上的陡崖坡,崖面呈现典型赤红色
残留山体演变为城堡状石寨、墙状石梁及柱状石峰[1]
广东丹霞山是壮年晚期的典型代表,其峰丛-峰林组合面积达168平方公里,最高石柱海拔达619米[3] 。
雅丹地貌壮年期经历三个显著演变过程:
连续垄岗被纵向沟槽分割为毗邻雅丹体群[4]
风力沿节理加剧侵蚀,形成塔状、柱状等形态[2][4]
雅丹体高度由30-50米降至10-20米,顶部出现明显风化壳[4]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内,壮年期雅丹群覆盖面积达400平方公里,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蚀地貌集群[2] [4] 。
在河流侵蚀循环中,壮年期发育受地壳均衡抬升控制[5] :
地壳抬升速率与河流下切速率达到动态平衡
河流能量分配从垂直侵蚀转为侧向侵蚀为主
河谷横剖面由V型向U型转变,谷底出现冲积层堆积
长江中游石首至岳阳河段(2022年数据)展示典型壮年期河谷特征,河漫滩宽度达3-5公里,河曲发育系数>2.1[5] 。
壮年期地貌演化遵循"抬升-侵蚀-均衡"的动力学模型:
构造抬升使地层产生垂向节理和水平层理[3][5]
流水沿软弱面下切形成初始沟谷(幼年期)[5]
重力崩塌促使谷坡后退,扩大谷地范围[1]
侧蚀作用导致分水岭破碎,形成孤立山体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演化数据显示(2022年研究),壮年期阶段谷壁年平均后退速率达2-5厘米,是幼年期的3倍以上[5] 。
不同地貌类型具有量化判别指标:
丹霞地貌:陡崖坡高度>10米且坡度>55°[3]
雅丹地貌:壮年期是雅丹地貌发育中由盛转衰的阶段,特大型和大型雅丹体因外营力沿裂隙分裂为较小雅丹体,雅丹体数量达到最多,形态最为丰富多样,分布群最具宏观气势和观赏价值[2]
河流地貌:河曲蜿蜒度>1.5
这些指标为地貌发育阶段的野外判定提供科学依据[3] [4] 。
广东丹霞山(壮年晚期)[1] [3] :
发育300余座石峰、石堡
最大单体陡崖长度达18公里
保留三级夷平面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