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 从其他语言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 包括:wok-炒锅(汉语)、alcohol-酒精(阿拉伯语)、dock-码头(荷兰语)、coup d’etat-政变(法语)、jasmine-茉莉(波斯语)、land-土地(德语)、sputnik-人造地球卫星(俄语)、robot-机器人(捷克语)、tatami-榻榻米(日语)、zebra-斑马(班图语)、yogurt-酸奶(土耳其语)等。[1][2]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语言。英语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不断地吸收对其有用的各种外来词语,因而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词汇。绝大多数的英语词语都源自于其他语言,如拉丁语、德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汉语等50多个语种。
在《牛津英语词典》(1989年第2版)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就有1300多个。不久前,美国“全球语言监督”(GLM)机构宣称,自1994年以来,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饮食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衣着、饮食都非常讲究挑剔;其形式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这类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不少,例如cheongsam(长衫)、dudou(肚兜)、silk(丝绸)、nankeen(紫花布)、bok choy/petsai(白菜)、dim sum(点心)、spring rolls(春卷)、chow fan(炒饭)、chow mein(炒面)、jiaozi (饺子)、wonton(馄饨)、chop suey(杂碎)、kaoliang(高粱/高粱酒)、Maotai(茅台酒)、tea(茶)、oolong(乌龙茶)、souchong(小种茶)、ketchup(番茄酱)、Peking duck(北京烤鸭)、longan(龙眼)、lychee/litche(荔枝)、gingko(银杏)、ginseng(人参)等。
历史
悠久的中国历史赋予文化以丰富的内涵,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文化对英语的影响。这类英语词语有Confucius(孔子)、Confucianism(儒家思想)、Laozi(老子)、Tao(道/道教)、Laozi (老子)、I Ching (《易经》)、Tao Te Ching(《道德经》)、yinyang(阴阳)、feng shui(风水)、Kwan Yin(观音)、xiucai(秀才)、lama(喇嘛)、kowtow(磕头)、Mandarin(官话)、china(陶器)、Long(龙)、Qilin(麒麟)、chopsticks(筷子)、Spring Festival(春节)等;这些词语不用向母语为英语的专业人士特别解释都能被理解。
特征
这类英语词语往往能折射出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例如Yamen(衙门)、Tuchun(督军)、running dogs(走狗)、brainwashing(洗脑)、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Red Guards(红卫兵)、Gang of Four(四人帮)、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改革开放政策)、township enterprises(乡镇企业)、peaceful rising(和平崛起)、buzheteng(不折腾)、guanxi(关系)等。我国的货币单位jiao(角)和yuan(元)已被收入英语词典中;有趣的是,yuan这个词在英语中又经历了词义范围扩大的过程,可以用来泛指钱(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