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有专家学者对墓地内的南城子遗址进行过地面调查,发现有汉代瓦当、俑和铜钱等遗物。
1980年至1995年,有计划地在此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和较全面的钻探,出士大量汉代遗物,从而进一步确定了这类遗存为汉“夫余文化”。[3]
1980年,发掘了榆树老河深遗址以后,因其两地出土文物较相近,帽儿山墓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同年,吉林市博物馆为配合吉林市送配电工程公司在帽儿山的工程基址建设,抢救性挖掘了三座墓葬。[2] [3]
1989年~1997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文物管理处的配合下,对帽儿山墓地范围进行了勘探和部分挖掘,取得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 共5张 帽儿山墓群
帽儿山墓地是以帽儿山为中心,北起龙潭山南麓,南至南山南坡和陵园下西北坡(建华村),西至松花江,东到西山、帽儿山、南山的东坡。其中还包括龟盖山、偏脸山等。这些所谓的山除龙潭山略显陡峻外,其余都是呈和缓的丘陵地貌。
帽儿山墓地总的面积约为15平方千米。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墓葬。墓葬主要分布在山梁、岗地和山坡上,也有少数分布在坡下台地的高阜处。自北向南分为龙潭山、西山、帽儿山、南山四个墓区。
从已发掘过的墓葬看,可以知道墓葬形制有土坑墓、土坑木椁墓、土坑火葬墓、土坑积石墓、土坑石圹墓等六种。其中以土坑木椁墓数量最多,应该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埋葬形式。
土坑木椁墓的形制,木椁基本完整,结构清楚。从墓葬规模看,既有5米x5米、5米x6米的大型墓,也有仅能容身的小墓。[2]
帽儿山墓地随葬品既有出土金银器、青铜器、丝织品的厚葬,也有仅随葬一、二件武器或生产工具甚至没有随葬品的。由于多数墓葬有过扰动,或是被盗掘过,考古发掘过的187座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仅有一千余件。但这些足以说明帽儿山墓地的重要价值。 帽儿山出土的丝织品
从出土的随葬品看,陶器有:盆、罐、壶、豆(多在填土中发现)、纺轮等,多为夹粗砂褐陶和泥制灰陶与褐陶;铁器有镢、锸、铧、环首刀、削刀、剪、斧、锥、矛、剑、镞、甲片、马衔、马镳等;
铜器有鍑、锸、镳、辖、镜、权仗、腕饰、泡饰等;
金银器有金牌饰、金管饰、金片饰、金蝶饰、金泡饰、鎏金马镫、银指环、耳饰等;
漆器有盘、盒、耳杯等;
木器有勺、桦树皮碗等;
玉石器有玛瑙珠、玛瑙管、料珠等;
此外,还有绢帛类丝织品的残片,以及新莽“货泉”铜币等。
在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具中,有很多带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如铁器中的铁镢、锸、铧、斧等;马具中的马衔、马镳、鎏金马镫等;还有生活用具中的铁剪、铜镜、漆器耳杯、盘等。有的是仿造中原的汉代器物,有的就是汉代中原人民的产品。说明了当时这里的人们与中原汉王朝关系的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