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刘海粟登山为郑碑题词,赞为:“魏碑国宝,绝壁生辉”。天柱山摩崖石刻是我国稀有的书法刻石艺术瑰宝,来自中国及日本的游客络绎不绝。 天柱山魏碑又称为下碑,在莱州市文峰山有一内容相似的石碑,通常称为上碑。在天柱山其它地方还有零星石刻分布。
天柱山魏碑
天柱山魏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瑰宝,国家最早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平度市大泽山之右的天柱山上。天柱山,远看孤峰秀峙,高冠霄星,如柱擎天;近观鹤岭横悬,怪石突兀,云岩凌空,鸾峰直上,气势非凡。古人云:"齐之山海天下冠,而东莱之间,山水形势雄深伟丽又为齐冠,而大泽之秀又为东莱之最"。 天柱山魏碑
天柱山属于东莱大泽山脉,这里不雨而润,青日生烟,历来被认为是人间仙境,有"神窟仙宅"之说。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更是把这里看成神域仙乡,先后多次到此求神拜仙,留有"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的千古佳话。但北魏时期的郑道昭于山上有"海鸥云鹤之致"的书镌,更使天柱山显名。郑道昭,官至中书侍郎、国子监酒、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州大中正。晚年失宠受冷遇,出任光州(今莱州)刺史。来到这仙域神乡,他一改"崇儒敦学"的儒风,转而爱山乐道,经常登临天柱山,在山上镌有多处刻石,留下传世瑰宝。公元511年,郑道昭于天柱山半山腰上,选择了一块天然碑状巨石,稍加琢磨,撰刻了"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
游人观之,会感到其有一派仙风道骨,浑然而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尘脱俗之境。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在89岁高龄时专程登上此山,并题写了"瑰玮博达,绝壁生辉"八个大字。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书法界对此也非常尊崇,均以能亲睹此碑为荣。近年临碑观摩者接踵而至,并以此为媒,促进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511年,郑道昭选择天柱山半山腰一块天然碑状石,稍加琢磨,组织撰刻了“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此碑,碑体略前倾,高3.5米,宽1.5米。文19行,每行50字左右,计881字。碑之内容记载其父郑羲的生平事迹。通篇碑文格调高雅,文采华丽,书法宽博,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书法艺术。后人称之为《郑文公上碑》。 共8张 景点
细读《郑文公上碑》作品的基本笔法,人们可以发现,它上溯先秦笔画浑成、骨力内含的特点,吸收了汉隶的跌宕瑰丽、沉稳又见爽利的姿态。又可以发现,凝重浑朴的隶书风格被清丽飘洒的楷书风格代替,有隶楷过渡的痕迹。如:点画加长,代替撇笔和捺笔,且出锋锐利。欲竖先横,欲横先竖。还可发现,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
碑的每个字都结体宽博整饬,骨肉匀适,脉络分明,于端庄雄强中复含秀丽,稳健中蕴储飞扬。浑浑千余言,字字不呆,笔笔不苟,通篇透露着荡荡乎君子、穆穆乎仁人的大儒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