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采用分字阐释法:"建"指建立,"功"指功勋,"立"意为成就,"业"即事业[1] 。四字组合形成递进关系,既涵盖功勋的缔造过程,又强调事业的最终成就。该释义自宋代确立后保持稳固传承,现代《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均延续此解。
文献记载显示,苏轼在《应制举上两制书》中首次将"建功立业"作为完整成语使用,原句为"惟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用以阐述古代贤者的社会贡献[1] 。明代戏曲家姚茂良在《精忠记·猾虏》中通过"建功立业在须臾"的台词,展现该成语在文艺作品中的应用。近现代作家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将其与"升官发财"并举,揭示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
作为联合式成语,"建功"与"立业"构成并列关系:
"建功"侧重功绩的创造过程,常见于军事领域描述
"立业"强调事业的稳固建立,多用于政治或经济语境该结构使成语兼具动作性与结果性,既可用于描述阶段性成果,也适合表达长期目标。
与"建功立事"存在异形同义关系:
语源差异:"建功立事"出自晋代《华阳国志》
语义侧重:"事"较"业"更强调具体事务成就"树功立业"则为完全同义替换,二者在《三国演义》等典籍中可互用。近义成语群还包括"立身扬名""功成名就"等[1]。
古代文献用例集中在政治军事领域,如苏轼论治国方略、姚茂良写战争谋略。现代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特征:
个人发展:描述职业成就,如"科技工作者在航天领域建功立业"
国家建设:见于西部大开发等政策表述,如"鼓励毕业生到边疆建功立业"[1]
文学创作:朱自清通过语义对比揭示社会价值观
该成语承载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在科举制度鼎盛时期成为文人仕途追求的书面表达。现代汉语中仍保持高频使用,2024年汉语词典收录的10个典型例句,涵盖国防建设、科技攻关等当代语境。其英文译作"build up establishment",较好传达了建立与成就的双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