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魏书·张烈传》记载北魏高祖评价战略要郡时称"此郡今当必争之地"。北宋杨亿《论灵州事宜》运用该词形容军事重镇,钱钟书《围城》曾用其描述非战略目标地区[3] 。三国时期汉中因诸葛亮屯兵成为典型必争之地,其"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的地理特征印证了该成语的军事内涵。
在2013年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即时通讯(IM)领域成为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必争之地,中国电信推出易信、广东联通合作微信沃卡等案例,均基于IM领域超4亿用户的商业潜力[1] [2] 。至2023年,App年度报告功能因能争夺用户注意力,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必争之地,具体表现为音乐App统计听歌偏好、社交平台分析高频词汇等行为。
2024年商业领域呈现多样化应用场景: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视为必争之地,小鹏汽车等企业公布相关技术路线图;雪糕行业5元价格带因占据74%热销单品份额,成为伊利、蒙牛等品牌的必争之地[4] 。
该成语由偏正结构构成,"必争"作定语修饰中心语"地"。在现代汉语中既可指代实体战略要冲(如古代汉中),亦可比喻商业竞争核心领域(如IM市场[2] )。英语翻译"area of contention"准确对应其竞争属性,法语译作"position stratégique"则侧重地理特征[3] 。
方言研究显示,汉中成为历代必争之地的历史(公元前387年秦蜀争夺南郑),深刻影响了当地"四向混融"的方言词汇体系。文学作品《围城》运用该成语时,通过"炸弹也不会浪费"的反衬手法强化语义张力[3] 。2024年商业分析中,该词使用频率较2013年增长37%,印证其从军事术语向商业术语的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