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邑,地处苏中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因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说法。南荡遗址文物证明,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兴化就有人居住。[3] 兴化
春秋时,兴化属吴。战国时,属楚。周慎靓王时,为楚将昭阳食邑。[3] 昭阳受封于海滨之地(即兴化一带),死后葬于城西阳山。故兴化又名“楚水”“昭阳”。
秦,为九江郡地。
汉至隋唐,历属临淮、广陵、江都。据《方舆纪要》载,原兴化县境本为海陵县的一部分。
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年),划海陵县北设招远场,不久改招远场为兴化县。[3] 故有“昭阳古邑”“海陵旧址”之称。
南唐时,属海陵(后下通称泰州)。
北宋时期,初属扬州,改隶泰州。宋建炎四年(1130年),升高邮为承州,割兴化而属之。[3] 绍兴五年(1135年),兴化县废为镇并附入海陵县。绍兴十九年(1149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乾道二年(1166年),兴化县改属高邮军,不久又属泰州。淳熙四年(1177年),兴化县再次改属高邮军。[4] 共2张 昭阳街道
元代(1271-1368年),兴化属高邮府,隶扬州路。[3]
明代(1368-1644年),兴化属高邮州,隶扬州府。[3]
清代(1644-1911年)初,沿袭明的旧制,为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后直隶扬州府。[3]
辛亥革命以后,废府存县,兴化县直属江苏省。[3]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江苏省下设行政督察区,兴化县隶属于盐城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国共产党就在兴化境内建立了秘密组织,进行革命活动,发展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一度率军、政机构撤至兴化。[67]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党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率部进军黄桥时,其军部即驻兴化城内。[67]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初,在兴化农村建立了中共兴化县委,属苏中二分区。[68] 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兴化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行政委员会、苏中第二行政区。[3]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侵占兴化城,炮制了汉奸政权伪政府。[67]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兴化城解放。[67]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解放军暂撤,县城被国民党军占领,但农村的大部分仍在中国共产党控制之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曾建立过“兴东县”“溱潼县”“沙沟县(市)”,后撤销并入兴化(一部分并入东台、泰县)。[3]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底,兴化第二次解放,成立兴化县人民政府,属苏皖边区二专署领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