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基督教(原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何诗白(J.H.Horsburgh)经重庆到达成都,与1895年成立华西教区,第一任会督为盖士利(WilliamWhartonCassel)。因当时在成都的学校多在旧皇城一带,外地学生赁房栖身,就食无处,教会为适应社会需要,1909年教会就近之皮房街(今顺城大街)置地8.48亩,建西式三层楼一幢,平房110间,开办“辅仁学社”,取《论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12年开社,收纳学生寄宿,在社内开设有礼拜、英文补习班、举办哲学、心理学、等讲座,学社于1926年停办,1927年起工作重点转为传福音。并于1939年,将门道加深,加盖一层楼,命名为“圣约翰堂”。1941年7月27日教堂被日机炸毁,1946年曾计划在原楼前建大礼拜堂未果,后经修复继续使用至新中国成立。1980年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于当年3月2日复活节前复堂,1984年四川神学院曾借此地为校址。1992年顺城街扩建街道,因教堂在红线范围内,为支持该工程,拆除教堂,并在教堂原有空地上修建简单过渡教堂。2011年10月23日,基督教上翔堂隆重举行上翔堂恢复重建竣工典礼,正式投入使用。本堂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地理位置上,在国内外都是有较大影响的一座教堂。百年历程 上翔堂的钟楼
1892年,圣公会传教士何诗白(J.H.Horsburgh)到达成都。
1895年成立华西教区,第一任会督为盖士利(William Wharton Cassel)。 保留下来的主教府(文物建筑)
1909年,教会在皮房街(今成都市顺城大街)购买了8.48亩土地,建造一幢西式小楼以及平房百余间,开办学社,以《论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将它命名为“辅仁学社”,以方便附近学校的外地学生生活。
1912年正式开设,接纳前来住宿的学社,并开设了英文补习班和礼拜活动。
1927年,学社转为主要从事传福音。1939年,教会斥资加盖了一层楼,并将学社改名为“圣约翰堂”。
1941年7月27日,教堂被日机炸毁,1946年曾计划建堂未果,后经修复后,礼拜活动继续进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约有教徒150余人。
1958年,教会神职人员被勒令参加劳动生产,教会活动中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堂楼房被占用,宗教活动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