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名称】
【读音】shàn miàn duì
【体裁】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对偶的一种。
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说:“扇面对,《调笑令》第四句对第六句,第五句对第七句,《驻马听》起四句是也。”
宋代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律诗有扇对格,第一与第三句对,第二与第四对。如 少陵《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云:‘得罪 台州 去,时危弃硕儒,移官 蓬阁 后,谷贵殁潜夫。”
明代王世贞 《曲藻》:“对偶:有扇面对、重叠对、救尾对。”
1958年,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汉语诗律学》论近体诗对仗时也说:“第一种是上一联出句和下一联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这种对仗叫做隔句对,《中原音韵》论曲时称为扇面对。”隔句对在近体诗中极为罕见,词中也不多。
元人散曲继承了“扇面对”这种体裁后,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宽,数量大量增加,质量也极度提高,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景观。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又叫“隔句对”,也就是两联之间相对,非常罕见。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作者:唐·白居易
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本首诗中,首联跟颔联是相对的,这就是扇面对。个人认为,白居易采用这种手法,原因首先是表意的需求,其次还包括数字对仗的考虑——如果在本联内对仗,那么就会出现10个字中有4个数字,大大减损诗意。
(附注:本诗是严格符合格律的,七、八、十、出、不、思六个字古音均为仄声,集中出现这么多字,容易造成阅读困难,所以解释一下)
又如韦庄的七言律诗《杂感》中的前两联:
莫悲建业荆榛满,昔日繁华是帝京;
莫爱广陵台榭好,也曾芜没作荒城。
平仄及词性相对
从这两联例诗中可以看出,上一联与下一联互成对偶,其中第一句与第三句成对,第二句与第四句成对,也就是隔句成对,而上联、下联本身的上下句却不能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