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村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寨英河(原名小江)畔。原有木船码头三个,寨子在梵净山麓一小坝子中,周围山上树木葱茏。寨因开发较早,明初战事以此作军需物资转运站,修码头,筑城墙,建民舍,开商埠,成为梵净山区重镇。明末置镇。城垣长约3公里,高5-10米不等。条石垒砌城门。主街十字形,青石板铺就,宽约3米,下设水道。 共6张 英村古建筑群
寨英村古建筑群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寨英村的梵净山山脚,保存有古民居、会馆、商铺、手工作坊、城墙、城门、码头、街巷等建筑物和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统,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
整个古镇占地约11公顷,现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脚楼等古民居建筑85栋,会馆类建筑2处,5街6巷,消防池8个,古井2口,各种商铺50余处,手工作坊30处,城门4个,卡子门1个,城墙673米,码头4处。其中:
城墙,环绕古镇周围,连接四城门,二水门,一卡子门。以粗料石砌成,全长约673米,高3—10米不,基宽在0.5—0.8米。现东北段、东南段、西南段保存完好。四个城门亦基本完好。
小水门,又称“何家水门”,位于何家坝巷子西端临河一侧,上部为露天通道,下部为封闭式通道。通道斜坡长17.2米,宽3米许,临水门高2.8米,宽2米许。明末以粗料石扩建成水门。
大水门,又称“陈家水门”,位于何家坝巷子中段临河一侧,上部为露天通道,下部为半封闭式通道,斜长25.7米,宽3.6米。临水门高约2.8米,宽2.1米。清中期以粗料石扩建为水门。
东门街,西抵中街,东至东城门,全长53.3米,宽3.5米,青石板铺墁。街下设深约1米、宽0.4米的排水沟。街道及东城门初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后改建为石板街道,民国初年完成。
南门街,北接中街卡子门,南到南城门,全长120.4米,宽3.5米,青石板铺设。下有排水沟,南城门附近有排水口,街南端有自流池1个。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清光绪初年,改为石板街面。
北门街,南接中街,北至北城楼,全长98.7米,宽3.5米,青石板铺设。下设排水沟,中部有自流池1个。初建于道光年间,后改为石板街,民国初年完成。
中街,位于古镇中部。南接南门街,北接北门街,东与东门街连通,全长48.9米,宽4米许,青石板铺设。下有排水沟,南、北两端各有1个自流池。南端有卡子站1道。初建于道光年间,后改为石板街道,民国初年完成。
巷子口,东接中街,西通西门街及西城门,全长76米,宽约2.8米,青石板铺设。下有排水沟,街西端有自流池1个。南侧接大小2水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明末辟为街道。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石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