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舌鼓唇」语义核心为“炫耀口才,夸夸其谈”,通过“摆动舌头”“煽动嘴唇”的具象动作,比喻过度卖弄言辞的行为[1] [2] 。该成语明确溯源至清代李绿园所著小说《歧路灯》,原文例句通过对比“呈娇献媚”与“掉舌鼓唇”,强化了其贬义语境[3] 。
该成语属联合式结构,由“掉舌”与“鼓唇”两个动宾短语并列构成,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节奏感。其语法功能限定为作谓语,用于描述主体过度夸耀言辞的状态,例如:“他在会议上掉舌鼓唇,却未提出实质性建议”[3] 。
原典例句“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直接引自《歧路灯》第七十九回,展现了该成语在戏曲表演场景中的讽刺效果[1] [3] 。现代用法可扩展至形容演讲、辩论等场合中虚浮夸张的表达方式,如:“政客掉舌鼓唇的承诺,往往缺乏实际支撑”。
近义词“夸夸其谈”与该成语形成直接对应,均指向缺乏实质内容的空泛言论[2] [3] 。语义延伸链条中包含“唇枪舌剑”“唇焦口燥”等同类型成语,共同构成以“口舌动作”隐喻语言行为的词汇群落[1] 。
标准注音为ㄉ一ㄠˋ ㄕㄜˊ ㄍㄨˇ ㄔㄨㄣˊ,繁体写法为“掉舌皷脣”。成语接龙可衍生至“唇干口燥”“唇亡齿寒”等短语,体现其在语言游戏中的扩展性。
作为清代白话小说中的典型表达,该成语反映了古代文学对浮夸文风的批判态度[3] 。其贬义属性在当代仍具有警示意义,常用于批评华而不实的沟通方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