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物种隶属伞菌目侧耳科,拉丁学名存在同物异名现象。2023年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确认其分类地位时,将Pleurotus djamor列为正式学名,P. salmoneostramineus作为异名处理。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其与侧耳属其他物种存在明显遗传分化。
菌盖初期呈贝壳形或扇形,边缘内卷,直径2-14厘米,表面从细小绒毛渐变为光滑。颜色变化显著:
幼时:粉红色至鲑肉色(24小时内)
成熟期:褪为浅土黄色至鲑白色(48-72小时)
干燥后:呈现白色或浅棕色[2]
菌肉厚度0.3-1厘米,质地柔软,断面可见粉红色泽。菌柄长1-2厘米或退化不明显,白色基部带粉红晕染。孢子印呈淡粉色,担孢子大小为(8-10.5)×(3-4)微米,表面光滑。
生长于海拔300-1500米的温带阔叶林中,以槭树、栎树等硬木为基质。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5-28℃,子实体发育需要85%以上空气湿度[2] 。野外多呈现叠生状态,单丛生物量可达2-5公斤(鲜重)。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东北地区(吉林长白山、黑龙江小兴安岭)
西南地区(云南景东无量山)
华东地区(江西九岭山脉)国外分布记录显示在日本本州岛中北部有野生种群[1][2]。
食用价值:肉质细腻口感清甜,蛋白质含量达23.6%(干重),硒元素含量是糙皮侧耳的1.8倍。药用价值:菌丝体多糖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63.7%),动物实验显示能降低血糖峰值32%[1] 。观赏价值: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呈现渐变色特征,适合作为盆栽观赏真菌培养[2] 。
2018年浙江大学景东研发中心首次实现秸秆基质栽培,生物转化率达82.3%。2023年江西农业大学优化栽培配方,使生长周期缩短至28天,产量提升至每袋(1kg干料)产鲜菇1.2kg[1] 。栽培技术要点包括:
原料配比:玉米芯60%+木屑30%+麸皮10%
菌丝培养:避光环境25℃恒温
出菇管理:温差刺激(昼夜温差8-10℃)[1]
桃红侧耳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