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椤的名字,是由梵文音译而来。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它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要早一亿五千万年,所以它又有“活化石”之称。[24]
桫椤茎干高达6米或更高,直径10-20厘米,上部有残存的叶柄,向下密被交织的不定根。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茎段端和拳卷叶以及叶柄的基部密被鳞片和糠秕状鳞毛,鳞片暗棕色,有光泽,狭披针形,先端呈褐棕色刚毛状,两侧有窄而色淡的啮齿状薄边;叶柄长30-50厘米,通常棕色或上面较淡,连同叶轴和羽轴有刺状突起,背面两侧各有一条不连续的皮孔线,向上延至叶轴。[1] [23] 共15张 桫椤
叶片大,长矩圆形,长1-2米,宽0.4-1.5米,三回羽状深裂;羽片17-20对,互生,基部一对缩短,长约30厘米,中部羽片长40-50厘米,宽14-18厘米,长矩圆形,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18-20对,基部小羽片稍缩短,中部的长9-12厘米,宽1.2-1.6厘米,披针形,先端渐尖而有长尾,基部宽楔形,无柄或有短柄,羽状深裂;裂片18-20对,斜展,基部裂片稍缩短,中部的长约7毫米,宽约4毫米,镰状披针形,短尖头,边缘有锯齿;叶脉在裂片上羽状分裂,基部下侧小脉出自中脉的基部;叶纸质,干后绿色;羽轴、小羽轴和中脉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鳞片。[1] 桫椤
孢子囊群孢生于侧脉分叉处,靠近中脉,有隔丝,囊托突起,囊群盖球形,膜质;囊群盖球形,薄膜质,外侧开裂,易破,成熟时反折覆盖于主脉上面。[1]
桫椤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东南亚和日本南部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国北部、缅甸、孟加拉国、锡金、不丹、尼泊尔和印度。
在中国,桫椤分布于秦岭以南,喜马拉雅山以东地区,东起台湾南部,西抵西藏墨脱,在北半球从北纬18至31度均有分布[27] 。我国境内分布区包括台(台北、台中、花莲、新竹、高雄、南投、屏东)、琼(2属7种[28] ,五指山、琼中、屯昌、乐东、昌江、保亭、白沙、陵水)、粤(3属6种[26] [29] ,深圳、肇庆、阳春、博岁、高要、信宜、德庆、新兴、怀集、乳源、英德、连山、高州)、桂(雨林、河池、合浦、菁北、防城、梧州、宁明、金秀、融水、永福、龙胜、北流)、闽(福州、永泰、永春、闽侯、漳州、漳浦、南靖、永定、华安、长泰、安溪、福清、福安、宁德、平和)、滇 [30] (贡山、河口、广南、屏边、麻栗坡、盈江、瑞丽、泸西、绿春、通海、金平、景洪、勘腊、砚山、西畴、蒙自、元阳、新平、沧源、福贡、澜沧、江城、绥江)、黔(赤水、习水、正安、镇宁、罗甸、安龙、贞丰、兴义、册亨、望谟)、川(洪雅、峨眉山、荣县、犍为、宜宾、叙永、合江、霄波、长寿、筠连、洪县、乐山、雅安)、渝[31] (南川、北碚、合川、璧山、大足、铜梁)、湘(通道)、浙(泰顺)、赣(龙南)和藏(墨脱)12个省区,现存桫椤以斑块状分布,贵州赤水与习水是桫椤集中分布区。[2] [25]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