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所谓的“后王”既不同于其所谓“先王”,也异于孟子所谓的“先王”,学术界一般把荀子的历史思想概括为“法后王”,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相对立。其实,荀子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仅“法后王”,而且也“法先王”,是后王先王并法重者。
“先王”观念的形成以历史人物为摹本,凝聚了历史人物的一切智慧和才能,不是在现实层次上而是在理想层次上进行的,这是理解荀子先王特点的关键所在。 荀子所谓“后王”,是对当时理想人君的理想化描述,在“后王”身上,凝聚了新时代发展的一切要求,“后王”成为礼法、王霸、义利……等品质的表征,荀子的“后王”与“先王”一样,也是在理想层次上而非现实层次上来表述的。 荀子
与先王相比,荀子更注重“后王”所表征的价值和意义,荀子汲取先秦诸子的合理成分,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义利并重,王霸兼施,礼法兼尊等一系列主张,较之孔孟儒家,商韩法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后王”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正是义利、王霸,礼法等思想的综合体现,“法后王”象征着历史的进步,荀子正是通过“法后王”来阐明自己进步的历史观。
提出一个新视角
最早评论荀子“法后王”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说:“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1](第686页)以“后王”为“近当代之王”。后治《荀子》者既少,遂千年而无评说。至唐杨倞为《荀子》作注,解“后王”与司马迁同。此后至清代,多无异义,由此讥荀子者有之,赞荀子者有之,但都以为其“法后王”为近时之王。到清代开始发生变化,刘台拱、汪中、王念孙、俞樾等始以“后王”为“文武”[2](第80页)。而章太炎则以为“后王”为“孔子”[3](第7页)。现代学者中童书业[4](第194页)、金德建[5](第208页)、章诗同[6]等都认为“‘后王’就是当世之王”;侯外庐[7](第577页)、冯友兰[8](第365页)持“后王”为“文武”说。
以上两说是解说“后王”的意见中影响大者。另外还有一些说法,如刘师培说,“荀子所言后王,均指守成之主,非指文武言也”[9](第52页)、廖名春[10]赞同此说,认为荀子的“后王”是指周代的成王、康王为代表的西周盛世的‘守成之君’”其中包括周公。因此,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具有“主观上的法古,客观上的重今”的双重意义。王杰又撰文认为,荀子所谓“后王”,是对当时理想人君的理想化描述,而非现实中的具体君王[11]。历代学者基于各种理念、并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对荀子的“法后王”提出了诸多见解,进行了丰富的论证。但一个重要而显然的研究思路却偏偏未被学者们提到,那就是从儒家强烈的入世性格出发,认识荀子时代儒家思想内在的需要,并进而弄清荀子“法后王”的真意。由此本文想提出这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