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点和大陆性气候相比,不仅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小,而且极值温度出现的时间也比大陆性气候地区迟;降水量的季节分配较均匀,降水日数多、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在温度年变化方面,春季冷于秋季,是海洋性气候的一个明显标志。最暖月出现在8月,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为2月,在高纬度地区推迟到3月。人们通常把西北欧沿海地区作为大陆上海洋性气候的典型。
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总的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温的年、日变化都比较和缓,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热带海洋性气候景观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包括海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海洋气候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至观测不到日变化。年变化的极值一般比大陆后延1个月,如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8月。在高纬地区最冷月还可能是3月,最暖月也可能到9月。秋季暖于春季。
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③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与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④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1]
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气候终年潮湿,年平均降水量比大陆性气候多;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量比较稳定,年与年之间变化不大。四季湿度都很大,多云雾,天气阴沉,难得晴天,少见阳光。 世界气候分布图
温和、多云、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给人们以舒适的感觉;其实这种气候对植物生长并不有利。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在欧洲,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小,至多只有4~8%。随着深入大陆,到俄罗斯欧洲部分,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达9~12%,在比较干燥炎热的地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高到18%,甚至在20%以上,原苏联科学家证明:一个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越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也就越高。在气候温凉潮湿的地方,小麦的淀粉含量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人们为了补充蛋白质的不足,只好借助于肉类,但是又带来脂肪过多的缺点。可见,海洋性气候对农业并不很有利。其实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生活,气候虽然温和,适合人类生存,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海边。
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是夏日凉爽,冬天不冷,日温差小,所以那里是消暑的好地方。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气温的年、日较差都比较大。 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夏日炎热不同的气候,主要取决于地表面性质的不同。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在同样的太阳辐射下,它们增温和散热的情况大不相同。海水吸收热量的本领要比陆地强得多,辐射到海洋上的太阳热量很少被反射回去,大部分被海水吸收,并通过海水的波动,把热量存贮在海洋内部。这样,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海洋里的温度也不会骤然升高。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洋里温度的变化要小得多。到了冬季,虽然太阳辐射减少了,但海洋里所贮存的大量热量开始稳定地释放出来,于是,海洋及其附近地域的温度比同纬度的其他陆地地区要高。因此,海洋犹如一个巨大的温度自动调节器,使附近地区的气温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