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本义指鼻涕与眼泪同时流下,特指因极度悲痛而无法抑制情感流露。该用法最早见于宋代邵伯温编纂的《闻见前录》卷六:"兴言及此,涕泪交流"[1] ,后逐渐固化为主谓式成语结构。
在语言实践中主要承担谓语与状语功能:
作谓语时强调主体的情感状态,如"听闻噩耗,众人无不涕泪交流"
作状语时修饰情感表达方式,如"他涕泪交流地诉说遭遇"
与多个成语形成近义网络:
"涕泪交垂"侧重泪水垂落形态
"涕泗横流"突出涕泗交错流淌的视觉冲击[1]
"涕泪交集"强调多种情感交织的复杂性
在古汉语中"涕"专指眼泪,"泗"指鼻涕,不同组合形成语义相近的成语变体:
"涕泗交流"见于《魏书》与《资治通鉴》
"涕泪交零"在《五灯会元》中用作佛典用语这些变体在现代汉语中逐渐统一为"涕泪交流"的常用表述[1]。
该成语在现代文学中仍有广泛应用:
王朔在《我是你爸爸》中描写:"打得他涕泪交流"
当代新闻报道中多用于描述重大灾难事件后民众的悲痛反应
作为情感表达的浓缩形式:
生理反应层面映射中国传统情感外显特征
语言结构层面展示四字成语的凝练性
社会认知层面反映集体对悲伤情感的具象化理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