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英国人J.赫歇耳推荐了后来为多数国家采用的外文词,它是由希腊文的"光"和“书画”组成的。词意贴切,但可稍加注解:一是光的含义已不复限于可见的电磁波;二是这种书画是一次完成的,不像人工书画之有勾划的先后。
照相术包括光学成像装置,感光材料以及显像过程。来自物体的光投影到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然后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变成可见的影像。这里介绍光学成像和照相术在它发展中所形成的若干分支。有关显影和定影过程见照相材料。
虽然光学成像的观察可以追溯到远古,但一般认为针孔成像可作为照相术的先驱。这种记录在中国至迟见于11世纪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而14世纪的赵友钦则正确地解释了成像的过程。在欧洲,15、16世纪出现了以透镜代替针孔的暗室,而对成像的解释却到17世纪J.开普勒才完成。这种成像装置仅供人们观察或描绘外物之用,是一间房间;其后向小型化、自动化方面发展而成为现代的照相机。实际上外文的照相机一词就是从暗室演变而来的。另外,配合各种专业要求,还发展成种种专用照相机,如天文、航空、制版、显微等,那些照相机的形式可能与日常的照相机很不相同。
它是照相机的主要部件,执行光学成像的任务。由于针孔太小,进入的光太微弱,于是人们利用透镜以增加通光量。先是用单透镜或当时习见于望远镜中的两片胶合透镜的形式。后者可以校正色差,但两者的视场和孔径皆小,只能拍摄静止的风景,故称风景物镜。可是人们希望有较大的孔径以拍摄活动的现象,这意味着要突破以近轴区为限的成像范围。首先成功的是匈牙利科学家J.M.珀兹伐,他于1840年设计了以他命名的物镜,亦称人像物镜。可惜的是他的手稿毁于盗案而未能传下来,但他的物镜却保留下来了,而且在它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随即人们发现,对于光阑对称安置的两组相同的透镜──对称物镜──可以消除畸变等垂轴像差,而且由于19世纪后期光学玻璃的发展,每一组透镜又可对像差其他方面取得较好的控制,因而这种对称物镜的变种很多,在扩大视场(称广角物镜)的同时也可有较大的孔径。另外一种设计路线是三合透镜,它的中间是一片负透镜,两旁是两片正透镜。后来每片也可用多片组成,因而在较广的视场下可获得很大的相对孔径(很小的f数),这种透镜在现代的电影机和小型照相机中广为采用。
有时要求物镜的焦距长些,以资对远物摄取较大的像。但是为了不致使照相机身太长,常见的远摄物镜就在正透镜后面放置负透镜,于是本来行将会聚的光仍得慢慢地会聚而使焦点推到较远处,但透镜至焦面的距离并不太长。
照相物镜按其焦距与照片尺寸之间的关系分为正常(或者标准)、广角和远摄三类。焦距约等于照片的对角线者为正常,例如常用的小照相机,焦距50毫米,照片为24×36毫米,属于此类。焦距比之正常者为短,属于广角;而反之则属远摄物镜。较新有(可)变焦距物镜,兼备诸种性质。它的复杂的透镜组中有些透镜可以相对于其他透镜移动,使整个透镜组的焦距连续改变,但物与像的位置不受影响而固定不变。这样,在电影中就可以方便地得到从远景到特写的连续画面。变焦距物镜所能达到的最长与最短焦距之比称为变焦比,一般取为3或4,近来有比这数字高好几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