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史籍记载,独龙族称为“撬”,清代以后称为“俅人”“俅帕”“洛”“曲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独龙族的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独龙族没有文字,常用在木板上刻符号的记事方法进行通信联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生活形式以刀耕火种和渔猎为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出了多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中,独龙族民歌是主要的表现方式,大部分独龙族的史诗记录、神话传说、民族故事、歌谣等,都是通过独龙族民歌歌唱的方式进行口述传承下来。[10]
独龙语民歌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普”,语言含蓄难懂,讲究字数齐整,上下两句相同而对仗。演唱时融诗歌舞为一体,边跳边唱,踏歌而行。又因具体内容不同而细分为迎新年时唱的“老社普”、过年节时唱的“卡尔江普”、盖新房时唱的“球木普”、办丧事送亡魂“阿细”时唱的“阿细普”等。另一类称为“门竹”,通俗易懂,极具生产生活色彩。
独龙族的民歌,从题材角度,包括:教化类歌曲、自然与神灵崇拜暨宗教类歌曲、爱情歌曲、娱乐戏耍歌曲以及缅怀类歌曲等。[9] 共3张 独龙族民歌表演
叙事歌
叙事歌是独龙族民歌中较丰富的一类,较典型的是古歌,如创世纪古歌“切拉布”等,讲述人类起源和大地万物的生存过程。词以六言体为主,中间穿插七、八、九言等,曲调近似朗诵的音调,并运用对唱手法,排比整齐,节奏均衡。另一类较有特色的是叙事歌中被称作“斗虾门租”的“诉苦调”,几乎每首歌都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内容多反映旧社会独龙人的悲惨遭遇,演唱者通常用第一人称来唱。[5]
习俗歌
习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很广泛。比如,反映婚姻习俗的有《劝嫁歌》《配亲歌》;反映宗教信仰的有《猎神歌》《剽牛歌》等。这些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倾注着独龙族人民纯洁真挚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歌“司共瑾你可听见”在独龙江地区大部分青年男女都会演唱,用来表达爱意,歌词根据男、女歌手不同而定,变化较多。反映婚俗的习俗歌“祝婚调”是婚礼时长辈们以歌舞形式向新婚夫妇表示祝贺唱的一首民歌,40岁以上的男女大部分都会唱。在独龙江的迪政当、龙元、献九当等一带较为流行。[5]
劳动歌
劳动歌,独龙语叫"肖拉门主"。独龙族人民在春种秋收、伐木狩猎、纺线织布时都有相应的劳动歌曲。有的节拍固定,结构方整,紧密配合劳动节奏;有的是散板,具吟诵性。打粮食的劳动歌“阿玛哇门租”是在集体劳动时唱的民歌,如在打包谷、打麦子、拉木头等场合都可以唱,在劳动过程中起到助力和协调统一动作的作用,在独龙江的龙元、献九当、迪政当、孔目等地普遍流传。[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