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平(黄大仙)传说历史悠久,从可考材料看,它大约出现于东西晋之交。[1]
有关黄大仙记载材料最早出自于葛洪的《神仙传》,之后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有关于黄大仙的故事或诗文在叙述他的事迹,并对地方文化产生影响。[3]
据《神仙传》载,二黄君得道之后,遵循上祖之训并仿效前辈黄石公,不炫名惊世,诡姓而遁身,在金华赤松山绝顶炼丹,丹成之后“大君则骑鹿,小君则驾鹤,乘去上升”。
据南宋倪守约所撰的《金华赤松山志》载:“丹溪皇(黄)氏,为婺之隐姓,黄氏生长子,讳初起,称大黄君。成帝咸和三年(328)八月十三日,生次子,讳初平,称小黄君。”可知黄大仙生活在东晋时期。传说黄初平每天在村西丹溪江边和村东金华山放羊,偶遇神仙赤松子,赤松子“爱其良谨”,遂将黄初平带至金华北山的朝真洞石室内学道修炼。“小君即练质其中,绝弃世尘,追求象罔,且谓朱髓之诀,指掌而可明上帝之庭,鞠躬而自致,积善累功逾四十稔”。黄初平认真修道,40年未与家人有所往来;其兄黄初起在这40年中“巡历山水以寻觅踪迹”,最终兄弟重逢。在黄初平的影响下,黄初起抛妻别子,留在金华山中精心研究道义。两兄弟修成正果后,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10]
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1189)颁《二皇君诰》,敕封黄初起为“冲应真人”,黄初平为“养素真人”。宋理宗于景定三年(1262)颁《加封诰》,加封黄初起为“冲应净感真人”,黄初平为“养素净正真人”。[12]
20世纪以来,随着黄大仙远播港澳和海外,这种影响还在持续发展并不断升温。[3] 共6张 黄大仙相关
金华一带黄大仙信仰积淀深厚,现仍流传一批情节丰富、生动的传说。这些传说有着新奇有趣、时空交错、虚构迷幻的文学色彩,但特有的历史性、解释性、事实性又使其成为特殊的历史记忆符号。[5]
黄大仙传说由多则故事构成,包括初平出世、舍己为人、深山拜师、入山修道、为民治瘟、叱石成羊、二仙搭桥、怒斩妖龙、羽化飞升等。[10]
为民治瘟:黄大仙原本医术高明,后在赤松子指点下,又研制出能祛除百病的“赤松丹”。适逢金华兰溪一带流行瘟病,方圆几十里百姓多有死伤,此时富人奸商囤积药材,高价谋取暴利。黄大仙与其兄连夜上山采药、赶制药丸,在街上设药铺免费发放药丸,患病的百姓服用后很快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