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长继短"由"绝""长""继""短"四字构成,其中"绝"作"截断"解,核心语义是通过截取长处来弥补短处。该成语源自《墨子·非命上》"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的记载,反映古代分封制度下对疆域资源的合理调配理念[1] [2] 。汉·刘向《新序·杂事二》中"汤武以百里王,桀纣以天下亡,今楚虽小,绝长继短,以千里数,岂特百里哉!"的用例,进一步阐释了该成语在治国理政中的象征意义。
作为连动式成语,"绝长继短"在语法结构中主要承担三种功能[2] :
作谓语时,如"汤封疆域时绝长继短"
作定语时,如"采取绝长继短的策略"
作宾语时,如"治国之道在于绝长继短"
其使用场景多集中于资源调配、策略优化等语境,强调通过优势互补实现整体平衡。成语属中性色彩,适用于正式书面语体[2] 。
该成语存在多个变体形式与近义词:
绝长继短:见于《墨子·非命上》,语义与结构完全重合[1][2]
绝长继短:出自《墨子·非命上》,强调用长处补短处
绝长继短:侧重截取与补充的动作过程[1][2]
三者虽出处文献不同,但核心语义均指向"以有余补不足"的概念。英语翻译可采用"make up deficiency by surplus"或"balance advantages with disadvantages"等表达[2] 。
在历史典籍中,"绝长继短"被广泛应用于治国方略的论述。如《墨子·非命上》以"古者汤封于毫,绝长继短"论证小国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强盛的可能性。《墨子·非命上》使用'绝长继短',通过'古者汤封于毫,绝长继短'的表述,展现了同样的治国理念[1] [2] 。
字形辨析:"继"不可误作"续"或"补",虽然三个变体成语意义相通,但固定搭配中需保持词形统一
读音标准:"长"字在此成语中固定读作"cháng",强调空间维度概念,与时间概念的"zhǎng"读音形成区别
书写规范:古籍中"絶長繼短"为繁体标准写法,简体字采用"绝长继短"形式
该成语衍生出丰富的文化表达形式[2] :如成语接龙规则及顺接/逆接示例
成语接龙:如"短兵相接→接二连三→三绝韦编"
书法作品中常以篆书、隶书表现,强化其古典意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