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产生的部位是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大部分是血浆的一种超滤液,但也有脉络丛主动分泌的成分。在血液与脑脊液之间,在脑脊液与脑之间存在着机械性与渗透性屏障,分别称为血液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
由大脑内部的特殊血管产生,由特殊的静脉支管重新吸收。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减震和支撑作用。正常的成年人有130毫升清晰的脑脊液;为诊断神经系统的疾病,常取脑脊液作检验。
是颅腔内固有的内容物之一。它主要从侧脑室、第三脑室及第四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CSF的分泌压主要取决于平均动脉压与ICP的差。CSF的吸收主要通过蛛网膜粒,CSF按一定的流速单向地进入静脉窦内。吸收的速度取决于ICP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分泌与吸收是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可以看出ICP是调节平衡的关键。
脑脊液的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432ml。侧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脉络丛主要分布在侧脑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脑室的顶部,其结构是一簇毛细血管网,其上覆盖一层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绒毛。此微绒毛犹如单向开放的膜,只向脑室腔和蛛网膜下腔分泌脑脊液。也有人认为室管膜和脑实质也有产生脑脊液的作用。 脑脊液
如果脑脊液产生过多,或循环通路受阻,均可导致颅内压升高。
脑脊液的流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两个侧脑室脉络丛最丰富,产生的脑脊液最多,这些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各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都汇至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旁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渗到上矢状窦,使脑脊液回流至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决于颅内静脉压和脑脊液的压力差以及血脑屏障间的有效胶体渗透压。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鼻溢
脑脊液的作用:脑脊液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在中枢神经系统起着淋巴液的作用,它供应脑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并缓冲脑和脊髓的压力,对脑和脊髓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比重测定:1.00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