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有关鱼类的记载,鲂字出现于殷末,其次为鳣、鲔、鲦、鲿、鲤、鳟、鳢、嘉鱼、鲨等,在中文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时的“鲨”字是指淡水中的小鱼,而古称虾虎鱼类为“吹沙小鱼”,亦作“鲨”。[3]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将虾虎鱼称为“鲨”,认为“此非海中沙鱼,乃南方溪涧中小鱼也,居沙沟中,吹沙而游,咂沙而食,肉多形圆,陀陀然也”。[5] 又曰“鲨鱼,大者长四、五寸,其头、尾一般大,头状似鳟,体圆似鳝,厚肉重唇,细鳞,黄白色,有黑斑点纹。背有鬐刺甚硬。其尾不歧。小时即有子,味颇美”。[3]
虾虎鱼属(Gobius)的命名可追溯至瑞典学者Artedi的著作,他在《Genera pisicium》中记载包括 Gobius 属在内的52个属名,在《Species piscium》中记载72个种名,但其早逝后资料由友人、瑞典生物分类学家林奈(Linnaeus)整理出版。1758年,林奈在《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提出以双名法作为世界性生物种名命名法并获公认,其著作中提出的61个鱼类属名中有45个(含虾虎鱼属)源自 Artedi,当时定名的Gobius属仅含虾虎鱼和塘鳢共7种。[3]
由于虾虎鱼属(Gobius)包含各种类型的虾虎鱼类,因而给分类上带来了不少问题。1801年,Lacepède首次将Gobius属分为7属,除保留了Gobius属外,还新命名了鳗虾虎鱼属(Taenioides Lacepède,1800)、呆塘鳢属(Gobiomorus Lacepède, 1800)、似虾虎鱼属(Gobioides Lacepède, 1800)和乌塘鳢属(Bostrychus Lacepède,1801)。Bloch和Schneider则将Gobius属分为3个属,即Gobius属、新建立的塘鳢属(Eleotri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和弹涂鱼属(Periophthalmu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至此,虾虎鱼类的四大主要类群,即虾虎鱼、塘鳢、弹涂鱼和鳗虾虎鱼已被建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