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卖方索要高价与买方压低价格的互动博弈,也比喻谈判协商时双方反复争论条件细则的行为。该成语通过"讨"与"还"的动词组合,形象展现价格磋商中"一增一减"的动态过程。其核心语义聚焦于利益相关方对交易条件的锱铢必较,既适用于具体价格争议,也可引申为抽象条件博弈。
明确记载于明代冯梦龙编纂的《古今小说》卷一:"三巧儿问了他讨价还价,便道:‘真个亏你些儿。’"这段描写宋代商人蒋兴哥之妻陈三巧与货郎交易首饰的情节,成为该成语的典型语源依据。冯梦龙通过白描手法,生动还原了古代市集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价格磋商场景[2] 。
在当代汉语中,该成语突破传统商贸语境,延伸至政治协商、工作部署等严肃场景。毛泽东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在谈判中不许讨价还价",将成语原义转化为政治原则的象征表述。这种用法突显了成语语义的时代适应性,体现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活跃度。
包含"瞒天讨价""漫天要价"等具有语义关联的成语。"瞒天讨价"特指卖方虚报高价的行径,与"讨价还价"形成买卖双方博弈行为的完整描述链[1] 。另有"锱铢必较""争多论少"等成语在细节计较层面形成近义关系。
作为体现传统商贸文化的语言符号,"讨价还价"承载着中国古代市集经济的交易智慧。成语中"讨"与"还"的动词对称结构,反映了汉语成语在形式美学与语义平衡上的造词特点[2] 。
需注意该成语在正式书面语与口语中的适用差异。商务合同等正式文本中多采用其本义,而在日常交流中常带有调侃或批评的引申义。与近义成语"斤斤计较"相比,更强调双向互动而非单向算计。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差异选择恰当表述,避免语义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