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个人通过自身能力策划事务,强调主观谋划的重要性[4] 。英语翻译为"man proposes",俄语对应表述为"Человек предполагáет, а бог располагáет",均体现策划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最早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诸葛亮北伐时,面对战局所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该语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体现宿命论与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经典表述[2] [4] 。
语法属性:可独立使用或与"成事在天"构成复句
感情色彩:褒义,用于肯定主动谋划行为
常用程度:现代汉语常用成语
正音提示:"谋"字发音为móu,不读mú
近义体系包含'事在人为''上兵伐谋'等含'谋'字成语,强调主观行动力[1][3]
反义体系"听天由命""安常处顺"等体现被动接受命运的成语[1][4]
茅盾《子夜》写道:'我们那五百万算得什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展现民国商业活动中对主观努力的重视[1] [2] [4] 。现代使用场景:
商务决策前强调"谋事在人"的筹备态度
教育领域鼓励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心理学中用于建立积极认知模型
构词关联包含'谋'字的成语如'远虑深谋''勇而无谋'等,均涉及策划能力描述[1][3]
哲学延伸"人定胜天"与"成事在天"形成语义对照,"尽人事听天命"则体现完整行为逻辑链[2][4]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语境中,曹操、刘备等人物通过践行'谋事在人'理念,在动荡时局中开创基业[2] 。成语在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被作为战略规划理论的本土化案例。
不可单独用于否定客观条件作用的语境
避免与封建迷信类表述搭配使用
正式文本中需完整标注《三国演义》出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