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苏联军队进攻柏林并且进行巷战,越来越多的苏军坦克受到不明攻击并失去联系。当救援队到达现场是发现坦克几乎完好无损,柴油机还在运行 ,但是无论怎么呼喊都无法使坦克手打开舱门。最后被迫动用工程队用焊枪烧开舱门,发现坦克手已经死亡,身上严重烧伤。
在苏德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苏军坦克越来越频繁地在德国城镇街头遭到浮士德的阻击。肩扛“浮士德”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的老人、妇女及年轻人,取代了经验丰富并训练有素的德国士兵。“浮士德”的危险性不亚于敌军坦克。坦克兵团指挥官明德林中校回忆道:坦克舱门紧闭着,甚至还能听到舱内移动电台发动机发出的尖锐的声音,坦克炮塔上被烧出了一个小洞,直径不足一个手指粗。这就是“浮士德”的威力。我们用焊枪把舱门从里面烧开,从炮塔口抬出四名坦克手的尸体。一个空心枪弹穿透了坦克装甲,喷出的金属液体要了他们的命。
有时“浮士德”只会在坦克的装甲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熔洞,一些工程师认为,这些加装的防护网可以在“浮士德”榴弹接触坦克装甲前提前将其引爆,从而保护苏军坦克。在一个临时试验场,空中回响着“浮士德”炮弹的呼啸声。坦克手的一份试验报告中写道:网格的表面被撕裂,向装甲弯去,坦克的侧面装甲板被穿出一个洞。即使有防护屏障,坦克装甲仍然有可能被穿透,苏军必须在城市巷战中寻找对付“浮士德”的根本方法。
德国人发明了两种“浮士德”反坦克榴弹,分别是一次性使用的“铁拳”和可重复使用的“坦克杀手”,其中,既便宜又使用广泛的是“铁拳”。这种榴弹对坦克的杀伤距离达到30米,总重量约三公斤,口径100毫米,发射初速度为每秒28米,能够穿透140毫米厚的装甲。苏联T-34-85型坦克的前装甲厚度为45毫米,而“斯大林”II型坦克的装甲厚度为120毫米。
在意识到“浮士德”的射程只有大约三十米后,苏军将坦克停在距离防御大楼150米远的地方向德军开火。在这样的炮火攻击后,突击队在烟雾和尘土的掩护下冲进大楼并攻下了这个据点。
铁拳实际上就是1门小型无座力炮,它的发射筒是一根薄壁钢管,筒长800.1mm,口径接近50.8mm。发射筒内装有85.1g重的黑药作为发射药,发射药借助一个简单的火帽进行点燃,火帽安置于筒壁上的一个孔内,它可由一个由弹簧提供动力的击发杠杆进行击发,触发杠杆用一颗双头螺栓连接在发射筒上。双头螺栓就是扳机,射手用姆指就可毫不费力地将扳机推开。行军时,击发装置被一块由薄钢片制作的扳机护盖盖着,护盖被轻轻弹起后就成了瞄准装置的照门。照门上排列有一系列小孔,不同的小孔对应着不同的射距所相应的射角。对射手来说,除此之外,出就再没有别的什么部件。火箭上有一个结构精巧的战斗部和一根短小的尾秆。战斗部内装有重量为1.59kg的炸药,可以穿透177.8-203.2mm厚的装甲。火箭弹的尾杆是一根木质的管形杆,杆基周围环绕着四片柔软的尾翼。装弹时,火箭弹的尾部首先被推入发射筒内,装填到位后,弹尾抵在发射药上。装上一发弹后,武器系统的全重为5.22kg,其中火箭弹部分约占近3.1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