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草因其形似马尾得名。
一年生草本植物,丛生。株高1-2米,花呈穗状,花序排列长达15-30公分,穗上各花毯状如蓟,色紫红。须状根短而少,除近根部密生交错的灰白色绵毛外,全体光滑无毛,柔软细长,可达1米以上,色青翠。多回2歧状分枝,外形犹如马尾。叶较厚,质软,略有蜡质亮光。叶型有两种:营养叶呈线状披针形,长约4毫米,宽不及1毫米,锐尖头,螺旋状伏生于枝及分枝上,排列紧密,背面稍隆起;孢子叶呈矩圆形或类圆形,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基部平截,先端尾状突尖,背面主脉隆起。孢子囊肾形,黄白色,具短柄。花果期5-10月。[3] 共8张 马尾草
马尾草原产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现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生长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荒野、道旁,为旱地作物常见的一种杂草。马尾草喜温暖湿润气候,喜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及粘壤土。
发芽适温:20℃生长适温:20-25℃
播种期:春至秋季
开花期:夏末秋初
春季2-4月间将块根种植,经3-4个月的栽培而成开花株。栽培土质以疏松而排水良好之砂质壤土或壤土为佳,定植前整地宜混合堆肥作基肥,生育期间每月再施用三要素追肥1次。灌水宜充足,经常保持土壤湿度,生育良好。盆栽宜用8寸以上大盆。
育苗:播种于排水良好的砂床或砂质土壤,保持湿度,可发芽成苗,经肥培越冬后再行移植。冬季休眠期掘取成株完整块根块根极坚硬不易分切。 共6张 马尾草
根据《纲目拾遗》和《浙江药用植物志》的记载,马尾草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明目,解毒,杀虫等功效。主治风热感冒,黄疸,小儿疳积,痢疾,小便涩痛,目赤涩痛,目赤肿痛,痈肿,寻常疣,疮癣。同时,马尾草花粉也是一种致敏原。[5] 广泛种于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地的旱作谷物粟,就是从“马尾草”的野生植物驯化而来。[6] 株高1-2米,花呈穗状,花序排列长达15-30公分,穗上各花毯状如蓟,色紫红,极能持久,姿色珍奇可爱,为插花的好材料。
据说春季采摘的马尾草对预防或逆转骨质疏松特别好,因为它富含矿物质, 尤其是镁。据说马尾草因富含铬、黄素类、皂苷、收敛剂故能预防动脉硬化。马尾草与带刺的荨麻联合应用时疗效更强。马尾草还含钾和铁,能增强活力、减轻疲乏感。 共5张 马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