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孜·阿布,又名马骏,1906年7月出生在甘孜丹巴县二十四村的白嘎依村,排行老三,四岁丧母,其父麻孜·阿交以种地和骡马驮运来维持家计、抚养子女;丹巴建立苏维埃政权时,任县格勒德萨政府(意为幸福光明)副主席。后随红军北上抗日时失踪。由于家境贫寒,阿布少年时常随父亲到县城卖柴。1919年,当地天主教堂为推行天主教,免费招收学生。麻孜·阿交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为了让孩子学点文化,便将13岁的阿布送入教堂读书。阿“布入学后,勤奋努力,加之聪慧,几年后,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17岁时,他已成熟为遇事冷静、思维敏捷、行为果断有主见的青年。最初,他只是随父亲帮人驮运货物,以添补家庭收入。20岁时,他便能独立经营茶、盐、粮、油、布、皮、牛羊等。他为人诚恳,讲义气,守信用,因此在上学和经商时结交了一大批知心朋友,使他的生意日益兴隆,收入颇丰,他除了家庭用度外,经常用于救济穷困的朋友,故朋友越来越多,日后这些人都成为他组织红军骑兵师的骨干力量。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向川陕革命根据地挥师西进,继而控制了茂县等地区,有力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粉碎蒋介石部署的大渡河战役计划;进入雅州(今四川雅安)地区。5月,红四方面军派出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5个团挺进懋功(令阿坝小金)地区,接应红一方面军。当时,国民党利用当地藏族百姓对红军不了解的恐惧心理,大肆宣传“红军是魔鬼,杀人不眨眼”。一时间,嘉戎地区人心惶惶。千户长派胆大心细、又会汉语的麻孜·阿布(时为千户衙门通司——翻译)等前往懋功探听虚实。
麻孜·阿布等人连夜赶到懋功,亲眼目睹了红军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保护寺院,尊重藏族的风俗习惯,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他得知红军要到丹巴,便自告奋勇给红军当翻译和向导。当红九军第二十七师八十一团抵达丹巴,麻孜·阿布立即帮助找朋友、亲戚,为红军抢渡大渡河捐牛皮船、筹集军粮等。晚上,他走乡串户,向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解除群众的疑虑,在他的说服下,群众纷纷返回家园。
1935年9月,张国焘不顾中央的三令五申,强令红四方面军南下,并于10月5日在马尔康卓木碉另立“中央”。两天后,他发布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调动优势兵力向金川地区发起进攻。国民党驻守丹巴地区的第二十四军西康边防二旅旅长作松见崇化、绥靖连连失手,便在破坏了县城附近的索桥——西河桥后,逃往康定。10月15日,麻孜·阿布得知红军主力到来的消息,立即招呼十余名青年连夜下山,从附近找来木料,搭建桥梁迎接红军。红军进城后,他又忙里忙外,安排红军的食宿。他对红军的热情、对革命的帮助,受到红军的赞扬,加之他熟悉情况,通晓藏汉文,于是被留在红军队伍里工作,红军首长根据其房名“麻孜”的谐音,起名为“马骏”,意为藏族人民的骄傲。从此他便用上了马骏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