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代人或物体以密集状态聚集形成的视觉特征,强调数量庞大且空间分布紧凑的观感[1] 。核心语义包含两个维度:
具象描述:如《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黑压压的树木丛杂"展现林木繁茂景象
抽象隐喻:巴金《春》中"黑压压挤满一屋子人"暗示心理压迫感在方言中存在"乌压压"变异形式,清代《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作"乌压压的占了一街",现代汉语规范书写以"黑压压"为准。
最早见于清代白话小说,通过视觉比喻构建词义:
《红楼梦》第四十回用"乌压压堆着些围屏"描写物品堆积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黑压压的树木丛杂"记录1849年版本原始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规范词条,并标注同义词"黑鸦鸦"[1]。法语文献通过"complètement noir"(完全黑暗)实现跨语言对应。
典型使用场景包含三类:
自然景观:
"乌云黑压压仿佛要压下来"(《第一范文网》2021用例)
"黑压压的汪洋大海"展现水域辽阔
人群聚集:
"广场上黑压压地站满了学生"(中国知网2006例证)[1]
巴金《春》中"挤满一屋子人"强化空间逼仄感
动物群集:
"野鸭子黑压压浮在水面"(《第一范文网》2021用例)
"黑压压的蚂蚁队伍"突显群体规模比喻用法如"黑压压的思绪"属文学修辞创新,未被词典收录。
与近义词存在细微差异:
"黑洞洞"侧重光线昏暗(如"山洞里黑洞洞的")[3]
"黑糊糊"强调色泽模糊(如"黑糊糊的煤堆")[3]反义词"白茫茫"构建色彩与空间的对立关系,如"白茫茫的雪原"与"黑压压的森林"形成视觉反差。
主要外语表达形式包括:
英语:"a dense mass of"(密集群体)侧重数量,"black/sunless"(黑暗/无光)侧重色彩
日语译作"黒々と密集した"(漆黑而密集的),与汉语ABB构词法形成对应
黑压压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