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发展史上称从六千五百万年前到现代时间段为新生代,这包括地史上的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五个时期。
渐新世是第三纪的第三个世,约开始于3650万年前,结束于2330万年前。渐新世时形成的地层称渐新统,位于始新统之上、中新统之下。
1833年,英国C.莱伊尔把第三纪分成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von贝利希在德国发现早于中新世、晚于始新世的沉积物,从而提出渐新世。当时特提斯海周围热带植物繁茂,德国的大部分地区温暖潮湿,因此 ,形成大规模的褐煤。在渐新世时海生动物有孔虫和货币虫占优势,陆生无脊椎动物丰富多样。在波罗的海区有许多昆虫,如蝴蝶、蜜蜂、蚂蚁和蜘蛛。陆生脊椎动物也丰富多样,分布于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一条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个重要改变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除了区域性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渐新世分为两个时期:
晚渐新世、恰特期(Chattian)(28.4 ± 0.1 – 23.03 百万年)
早渐新世、鲁培尔期(Rupelian)(33.9 ± 0.1 – 28.4 ± 0.1 百万年)
古近纪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下降的趋势在渐新世被打断,在40万年之间气温急剧下降8.2℃之后进入了一段长达700万年的气温平稳震荡期。这段平稳震荡期从3,250万年前开始,至2,550万年前结束。渐新世的气候变迁包括全球冰量的增加、海平面的下降(降幅达55米,从3,570万年前至3,350万年前)和气温的平稳变化。之后,在2,800万年至2,600万年间,随着La Garita Caldera超级火山的爆发,这段气温平稳震荡期随之结束。不过,渐新世和中新世更替期间的气候仍然比较稳定。海洋持续变冷,特别是在南极洲附近。
在这段时期,各大洲继续飘移向它们当今所在的位置。南极洲越来越孤立,并最终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冰封大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