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pollination包含两种类型:
自动传粉(autogamy):同一花朵雄蕊花粉落在自身柱头
同株传粉(geitonogamy):同株不同花朵间的花粉传递[2][7]
在英美植物学体系中,该术语与allogamy(异花授粉)构成对立概念[4] 。部分文献将克隆植株间的花粉传递也纳入定义范畴[7] 。
Epipactis bucegensis的雌蕊群因失去clinandrium结构,导致花粉团直接接触柱头腔完成自花传粉。其花药与柱头呈55°倾斜角(异花传粉物种为80°),促进自体花粉沉积。高温(38-40°C)环境加速花粉团分解为独立颗粒,提高传粉效率[3] 。
在海滨锦葵研究中,自花传粉受气候条件调控,表现出延迟启动特征。Ceiba属植物实验显示:
自花传粉使花柱寿命延长至11天(对照组为5天)
混合授粉的种子产量比纯异花授粉降低58%[6]
人工授粉实验表明,Coelogyne fimbriata的自花传粉组(包括同花和同株)均无法形成子房膨大,体现典型自交不亲和性[2] 。
自花传粉在被子植物中呈现三类进化优势:
保障繁殖成功率(尤其在传粉者稀缺环境)
维持优良基因型稳定性
降低基因重组导致的适应度损失
群体遗传学模型显示,自交率超过50%的种群基因型信息熵下降率达23%,加速遗传同质化进程。这种特性使自花传粉成为Epipactis bucegensis和极端环境物种的优势繁殖策略[3] 。
百合杂交实验通过检测自花传粉亲和性,筛选出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品种组合[1] 。在植物育种中,自花传粉常作为对照实验组,用于评估异花传粉的遗传增益效应。现代研究已建立花粉管生长动力学模型,量化分析自花与异花传粉的生殖效率差异[6] 。
共2张 self-pollination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