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主要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县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男人无法了解这些文字的意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女书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女书只是在一些农村老年妇女中使用,濒于失传。 1982年,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女书,震惊世界。女书,严格讲应称为"女字",即妇女文字,是一套奇特的汉字。它不仅符号形体奇特,记录的语言奇特,标记语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女书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至今仍在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关于女书的起源,当地有几种说其中之一说:自古以来,江永潇水流域的妇女喜欢聚在一起纺织布绣花。她们不能上学读书,学习男字(她们称传统方块汉字为男字),为了把自己的苦难经历记下来,她们便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女书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
《江永“女书”之谜》作者谢志民先生指出“女书”记录是汉语江永方言上江圩一带的土话。[1]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今天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关于“女书”文字的记载,至今最早能见到的是太平天国(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经证实,出现刻有女书的那枚铜币是假的。“雕母钱”是在铸造钱币前经过细腻打磨后用于高层观摩审核的。 江永女书文化
2005年9月,在湖南省东安县芦洪市镇斩龙桥上首次发现一块刻有女书文字的石碑,打破了对女书材质、流传地域、男女界限、时间年代等的传统认识。
关于女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结合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末清初。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
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认为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
也有人认为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孑遗和演变。
旧时当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