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一般指近地面几米气层内、土壤表层和植被层内的气候。泛指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而形成的较小范围内的特殊气候。小气候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意见。
小气候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很大。因为人类绝大多数活动都在近地面层内进行,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和植物也生长在这一层,而这里的气候又最容易按照人类需要的方向变更。例如,绿化、灌溉、改变土壤性状、改造小地形、营造防护林和设置风障等都可以改变地表附近的水热状况,从而改变当地的小气候,使其符合人类的需要。
小气候因其特殊性,在观测时不能沿用一般气象台站的常规仪器和观测方法,必加利用专门的仪器和方法进行研究,为了不破坏产生小气候的环境条件并能反映小气候的微细结构,所用仪器要求感应部件小、灵敏度高、能隔测和自记等。[1]
中文名称:植物小气候
英文名称:phytoclimate
定 义:植物生长环境中的自然气候或人造气候。
农田、森林、果园、草场以及各种农业设施中的贴地气层和土壤气候的统称。
农业小气候指的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所形成的小气候,即指农业生活环境(如农田、果园、温室、畜舍等)和农业生产活动环境内(如晒场、喷药、农产品储运环境等)的气候。这些小气候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农业小气候的范围,垂直方向大约为几米,一般不超过10米,水平方向上没有明确规定,从几米到数百米以上。[2]
农业小气候与大气候相比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1)不均匀性:系统占空间尺度小,系统内外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速度相差几百甚至上千倍。农业小气候气象要素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方向均存在较大梯度;
(2)复杂性:大气候和天气背景的影响、系统内生物群落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规律、土壤或水的物理化学特点、人工影响和围护结构特性,这些因素综合影响形成农业小气候的复杂性;
(3)稳定性:在各成分和所处大气候与天气背景、外界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小气候内部的小气候特征比较稳定;
(4)易调控性:在人为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为适应不同生物需要和达到不同的生产管理目标,可人为创造不同的农业小气候环境;
(5)生物群落主导性:生物群落在农业小气候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只有了解生物群落对农业小气候的要求及其反馈作用,才能确定调整农业小气候的方向和方法,使之适合生物需求,提高最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