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也被称为“申”。[203]
而在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当时以捕鱼为生的居民创造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名为“扈”,因当地江流入海处称为“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曾被称为“扈渎”,后改“扈”为“滬(沪)”,故上海所在地名也被简称“沪”。[203]
上海最早地名是“上海务”与“上海浦”,明代称之为上洋、海上,意为“海之上洋”,其中一种说法是因旧时县治之左有条大川名曰“黄浦”,亦曰“上海浦”,故得名“上海”。另一种说法是南宋时期海舶在此停靠,人员由此登岸,因此称为“上海”。[204]
大约在6000年前,上海西部已成陆,而东部地区成陆也有2000年之久,[203] 上海先民以采集植物籽实、猎取野生禽畜、捕捉鱼虾为生,进而以石器、动物骨角为劳动生产工具,种植谷物、饲养家畜。[41]
公元前2500年,进入良渚文化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经济活动,陶器制作从使用慢轮进展到快轮,很快出现了原始手工纺织技术。到公元前8世纪前后,人们创造出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被称作“疁”的特有的农耕方法,并推广至江南,手工业有制陶、酿酒,还发展出了产盐业。[41]
西周至春秋时期,上海地区为吴国之地。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上海地区属越,战国中期楚威王(一说楚怀王)时属楚,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属吴。[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