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库” 这个项目的人力成本为零,所有搜集数据和建设网站的工作都是志愿者义务完成的,所有的开销来自购买域名和空间的200余元。
吴恒的本科专业是空间信息科学,硕士专业则是历史地理学,他笑称,自己是“有人文关怀的工科生”,也是“有工科背景的文科生”。虽然两门专业都是“打酱油”路过,但这个报告的完成就得益于他受到的两方面训练。作为历史学科的学生,他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提取和整理相当在行;利用空间信息科学,他用自己熟悉的MapInfo软件制作出了各个年份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以及时间、来源分布图,用Excel数据透视表制作了总曝光率、各地曝光率的图表统计。
项目结束后,吴恒总结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几个特点:涉及面特别广、违法手段特别狡猾、危害特别巨大、查处特别困难。在“掷出窗外”网站上,吴恒又专门添加了一项“我要补充”,以期待更多的网友在读到曝光食品安全危机的新闻时,将标题与链接添加进资料库,使资料库不断壮大和完善。
2011年5月11日,吴恒在人人网和博客上发布了一篇日志,召集志同道合的人来共同建立一个中国食品安全数据库。他在日志中说:“我不是一个喜欢麻烦别人的人,特别是这种没有物质回报、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别人理解的事情。但这一次,要我一个人来做完,的确有点难。”
让吴恒没有想到的是,1天之内,他就征集到了33位志愿者,大多来自他的近2000名人人网好友,包括22位“80后”,3位“90后”,甚至还有一名高三的学生。
5月13日,团队正式开始运作。17天内,共查阅相关报道17268篇,约1000万字,从中筛选出有明确来源、有受害者的2107篇报道,制作了2849条记录,并为每篇报道提取了包括事发地、涉及食品的种类、对人体有害的原因等在内的关键词。
5月27日,他们开始进行数据成果的标准化处理,参考了<食品安全法> ,加之团队中有学食品专业的同学,最终将有害食品分为“造假、过期、添加剂、混有异物、包装材料有问题、无证经营、产品不合格、检疫不合格、卫生不达标、其他”10种。
6月17日零点,发布资料库及调查报告的官方网站“掷出窗外”正式上线,《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2004-2011)》出炉,还提供地区、食品名、关键词等查询。
2011年4月,吴恒看到多地曝出用牛肉膏制作假牛肉的报道,这成为他做这个项目的动力所在。研二快结束时,他在寝室忙着写论文,习惯了点外卖,最爱吃的是学校后门小餐馆的铁板牛肉盖浇饭。他觉得性价比很高,一大盘牛肉才不到10元。当时,一个室友常和他一起点外卖,但从不点牛肉,说牛肉是假的。但吴恒不相信有假牛肉存在,他觉得口感和味道都不差。此前,他从来没有想到有毒食品距离自己这么近,牛肉膏的报道,使他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