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散水
拼音: sàn shuǐ
英文:apron
(1)在建筑周围铺的用以防止雨水渗入的保护层。
(2)散水是与外墙勒脚垂直交接倾斜的室外地面部分,用以排除雨水,保护墙基免受雨水侵蚀。散水的宽度应根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面排水形式确定,一般为600mm~1000mm。当屋面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散水宽度应大于檐口挑出长度200mm~300mm。为保证排水顺畅,一般散水的坡度为3%~5%左右,散水外缘高出室外地坪30mm~50mm。散水常用材料为混凝土、水泥砂浆、卵石、块石等。
另外,在年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可采用明沟排水。明沟是将雨水导入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排水设施。一般在年降雨量为900mm以上的地区采用明沟排除建筑物周边的雨水。明沟宽一般为200mm左右,材料为混凝土、砖等。
建筑中,为防止房屋沉降后,散水或明沟与勒脚结合处出现裂缝,在此部位应设缝,用弹性材料进行柔性连接。
散水宽度规定参见规范:《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 50037-2013
建筑设计规范及给排水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设计散水沟,但是散水是必须做的。因为建筑需要散水来保护建筑的基础不被侵蚀,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等现象。
首先单独从建筑及小区排水方面考虑
对于干旱地区来讲,每年的降雨量很少,且不会出现非常强的暴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不设置散水沟;但是对于降雨量较多的地区,则应当设置散水沟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排放。
实际上对于高层建筑来讲,雨水在打到建筑侧面时会向下产生径流,所以建筑侧面也会产生很大的雨水量,在进行雨水量计算时也需要考虑侧墙面积的1/2的雨水量。而建筑侧面的雨水是没有办法进行收集的。
但是住宅小区往往为了美观会将雨水口及雨水检查井置于道路两边的绿化当中。由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情况,雨水口及雨水检查井布置往往并不均匀,且不可能围着建筑设置一圈的雨水口或雨水井。
如果没有及时将这些雨水进行有组织排放,那么很容易形成积水。所以通过设置散水沟将侧墙雨水及地面雨水进行导流并迅速排放到雨水口及雨水检查井就变得十分必要了。
从 整个城市的管网角度来看散水沟的设计
快速的城市化带来的是大量的高层建筑,硬化道路以及越来越少的绿化面积。
;(function (page) { page.initImgBorder(); })(window.page);
从表3.3.2-1可以明显看到,我们平常农村里见到的土路,有65%~75%的雨水都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而城市里见到的大量的建筑屋面、混凝土以及沥青路面上,能够渗透到地面以下的雨水只有5%~15%,剩余的雨水会积存于地面形成水洼和地面径流。从表3.2.2-2可以看到越是建筑密集的区域,径流系数越大,雨水越不容易排放。而我国城市雨水管网的设计及建设完全追赶不上城市化的速度,城市雨水管网无法满足排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