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1日《文史哲》创刊,初为双月刊。7月1日,童书业在第2期发表《中国封建制的开端及其特征》,提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西周的观点,在学术界拉开了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大幕。9月1日,赵俪生在第3期发表《武训当时鲁西北人民的大起义》。这是《文史哲》发表的第一篇农民战争史研究的论文。随后又发表大量农战史研究论文,使《文史哲》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中心。11月1日,李希凡在第4期发表《典型人物的创造》,这是《文史哲》最早发表的一篇在校学生的论文,也是李希凡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文史哲》善于“扶植小人物”的传统由此发端。[2][3][4]

1952年3月1日,日知在第2期发表《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提出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古代东方奴隶社会说”,引发学术界热烈讨论。7月1日,为配合思想改造运动,第4期发表了一组“思想改造”文章,标志着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开始巨大的转型。11月1日,萧涤非在第6期发表《学习人民语言的诗人——杜甫》。这是《文史哲》发表的第一篇杜甫研究论文,其后,杜甫研究一直是《文史哲》关注的重点之一,成为刊发杜甫研究成果的一个主要园地。[5][6] 共20张 老照片

从1953年第2期开始,《文史哲》改由山大学报委员会领导编辑出版,成为“山东大学学报之一”,不再是“同人刊物”。“文史哲杂志社”宣告“于二月一日结束”,编委会也进行了改组。1月1日,第1期发表杨向奎的《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和吴大琨的《论前资本主义地租的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经济形态说”和“过渡形态说”。[7]

1954年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月1日,陆侃如在第1期发表《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流》,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学的主流。4月1日,李希凡在第4期发表《略谈“水浒”评价问题——读张政烺先生的〈宋江考〉》,以初出茅庐的勇气对著名历史学家张政烺的《宋江考》一文进行了批评。5月1日,罗尔纲在第5期发表《与叶菲莫夫教授谈太平天国问题》,提出了国内史学界未曾有人提过的太平天国年代问题。7月1日,第7期开始连载陆侃如、冯沅君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稿》,迄1955年第12期止,长达18期,被称为“学术期刊史上也是一个创举”。9月1日,李希凡、蓝翎在第9期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全国引发了一场《红楼梦》研究的大讨论、大争鸣。[8]

1955年4月1日,《文史哲》第4期开始连载萧涤非长篇论文《杜甫研究》,“山大杜诗研究的地位一举奠定”。[9] 1959年1月杂志停刊。1961年8月停刊两年的《文史哲》杂志复刊,由月刊改为双月刊,编辑部工作由刘健飞负责,刘健飞调回山大历史系后,由孙衷文接任,直至1966年停刊。

相关查询: 文史哲 双月刊 封建社会 旷日持久 战争史 二十世纪 六十年代 中国农民 典型人物 在校学生 学术论文 小人物
最新查询:���Ͻ�Է 人事局 商品期货 弗洛伊德:旅途中的躺椅 丹尼尔·德里德 ZOTOSInternationalInc 芭蕾舞剧雷雨 石炭纪 车兵俑 银杏内酯 笼中的企鹅2 中文名 廖又蓉 天象图 糯米粉 顾青波 泰式烧鸡 常年不断 中期天气预报 特罗伊·佩金斯 雨宫林道 地形跟随和地形回避雷达 西山区 全面规划 PSYCHO-PASS Yoshida 黄草岭 萝卜牛仔骨汤 亲爱的嫁给我 知音之交 宠物发热膜 花色年华 ˿մ׷ 台湾人 昆剧团 阿纳海姆 Poschmann 烧带鱼 脍炙人口 催泪瓦斯 咨询服务 磁流体 ףѧԺ 多媒体展项 雪里蕻 素描:头像篇 师家沟 蒙古高原 不良影响 acgfuture 果珍戚风蛋糕 居庸八景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生长素 �̷��� Dufresne 串烧土司三明治 章逢集大战 Serpens 西藏人 严本立 钱家乡 迭部县 姐妹恩仇录 邵志雄 47611.2 分组比较的统计分析 李先念 variation 青春痘 阿尔德雷维尔德 杏鲍菇炸酱荞麦面 秦行宫遗址 脱氧醋酸钠 只不过 肉灵芝事件 张松桥 咏叹调 文史哲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5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039秒 内存2.8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