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词条: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五四青年节,是为纪念民国八年(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1]
国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民国四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从而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13]
五四运动爆发的年代,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列强欺侮的年代,是有志之士苦苦探索出路的年代。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民国八年(1919年)官方注册工厂375个,比民国三年(1914年)多出230个,但作为欧洲最早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1906年就有注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8554个,1913年又新注册了7321个,实力悬殊大。晚清以来沉闷的民族情绪终于在五四运动中得到充分宣泄,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9]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4]
民国八年(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之一,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4月底,和会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悍然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对废除二十一条条约,则借口不在会议讨论范围之内,完全予以拒绝。[8] 还我青岛
巴黎和会的消息传至中国后,全国人民激愤异常,北京青年学生首先燃起了反侵略、反卖国运动的火焰。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