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见于先秦典籍《管子·心术下》:"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干戈",通过对比手法阐明待人接物的哲学观。此用法将兄弟亲情升华为道德准则,成为后世沿用该成语的语义基础。古代交友称谓体系中,"金兰之交"特指情谊深厚如兄弟的朋友关系,与成语形成互文[1] 。
武侠小说家金庸在《碧血剑》中描绘:"袁承志和他相处十余年,早已亲如兄弟",通过时间跨度的强调深化角色羁绊。现代文学创作中,该成语常被灵活运用,如用"分不开亲如兄弟的两条淘气眉毛"实现拟人化表达,扩展了传统成语的修辞边界。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承载三重内涵:
人际关系准则:主张以善意构建和睦相处模式
道德修养标准:与"恶气迎人"形成善恶对照
社会秩序隐喻:借家庭伦理映射理想社会关系
现代使用场景中,该成语常出现在纪念性场合。五十周年同学聚会致辞以"亲如兄弟姐妹般的同学情"作核心表达,既保留原成语的情感浓度,又以性别包容性拓展适用群体。
情同手足:强调情感深度等同血缘关系
肝胆相照:突出相互信任维度
莫逆之交:侧重志趣相投的特质
刎颈之交:特指生死与共的极端情境
被收录于主要语种权威词典:
英语:as close as brothers
日语:兄弟のように親しい
韩语:형제처럼 친밀하다
法语:aussi proches que des frères
语言学界关注其构词特征,"亲"作动词强化主动维系关系的语义,"如兄弟"构成明喻结构,形成"行为主体+比喻载体"的固定搭配模式。在跨文化传播中,多数语言选择直译策略以保留原始意象。